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诗词歌赋 >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以及“至人无我”的清初文学风貌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以及“至人无我”的清初文学风貌

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309,《清朝史话》连载16,欢迎收看。

黄宗羲(1605-1695)、顾炎武(1613-1682)和王夫之(1619-1692)三人,号称清初三大思想家,代表了明末清初思想的主流。

01、了不起的《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浙江余姚人,被人们称为梨洲先生。《明夷待访录》是他最杰出的代表作,也是清初中国最进步的思想结晶。全书21篇,《原君》开头,《奄官》结尾,其中有《原臣》、《原法》、《学校》等篇。

“明夷”是《易经》中的一个卦名,意思是“明入地中“,象征太阳落山的黄昏时刻。太阳是落山了,但西天却红云仍在、光芒犹射,而且明天太阳还会升起。

黄宗羲用“明夷”暗示明朝虽亡,其政尚在,其史长存,其兴可待。

“明夷”也代表个人的不幸,但又暗示他的学说还有用,等着人们来采访。

《明夷待访录》中尖锐地批判了封建君权,透彻地发挥了民主思想。

《原君》篇说:“上古时代人民为主、君为客,君是人民的公仆;后世君却为主、人民反倒为客,于是,天下就不得安宁了!君夺天下之时,屠戮生民,离散夫妇,毫不动心,只求一人产业的获得,公然说,我替子孙创万世帝王的大业;得了天下之后,更敲剥天下人民的骨髓,离散天下人的家庭,供一己的淫乐,又公然讲,这是我产业的花息。这样看来:天下唯一的大害就是君,如果没有君,人民就会各得其安居乐业了。因此,天下人怨恨君是应该的,把君看作寇仇、称为独夫,是合理的!“

君是大害,只为自己一姓,臣子们怎么办?《原臣》篇接着说:“臣子们应该为天下人民,不要为君;为亿万姓,而不要为一姓!”因为“天下的治乱,不在一姓的兴亡,而在万民的忧乐。”

为了限制君权,黄宗羲又主张立法。《原法》篇说:“如今所谓法者,不过是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应该废一家之法、立天下之法,天下之法非常重要,“有治法而后才能有治人"。

《学校》篇更公开提出:君认为的“是”,未必真“是”;君认为“非”的,未必真“非”;“是”、“非”应该由人民公议,首先应由学校公议,学校应成为舆论和监督的机关。

这一整套反君权的思想和主张,在当时是很大胆、很了不起的。

《明夷待访录》,还对社会经济问题,提出了进步的主张。《田制·二》里主张均田(全国田地先按每户五十亩的原则,优先分给农民,剩下的再让地主任意占有)。《财计·一、二》里,则主张废金银、行制钱,并一反世儒“重本抑末”的理论,发出了“工、商都是民生之本”的时代新声,代表了进步工商业者的要求。

黄宗羲的著作很多,一共有好几十种。《明储学案》、《宋元学案》是中国学术史专著的开端,《明儒学案》还是中国第一部哲学史。

02、“乾嘉考据学派”开山大师顾炎武

顾炎武,江苏昆山人,时人称之为亭林先生。他一心朴实做学问,两袖清风度年华,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写出了《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等书。

他不轻信古人,总是博采异说相互比证而求出比较真实可信的说法,这种严谨的学风,使他成为后来的“乾嘉考据学派”的开山大师。

他的《音学五书》,一共写了30年,五易其稿,三次手抄,更是清代音韵学的开端。

在《日知录》里,他尖锐地反对明儒的夸夸其谈,说他们“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导致了“肱骨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因此,他主张学问要“经世致用”,文章要“明道、纪政事、察民隐”,“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那些关于怪力乱神的无稽之谈,多写一篇,就是多贻一害!

他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尽括民生利弊、经济、制度、山川形势、物产风俗,实用价值非常大。

最可贵的,还是他的民主思想。他反对君主的专制。他明确地指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不行,而应该实行众治。

在《日知录》里,他还强调:“保天下者,匹夫之贱者有责焉耳矣。”他又认为:治乱的关键,不在于君主一人,而只在于广大人民的人心和风俗。

03、唯物主义大家王夫之

明末清初第三大思想家是王夫之。王夫之是湖南衡阳人,也称船山先生。

王夫之以惊人的毅力,写了《张子正蒙注》、《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100多种、400多卷的书。

王夫之也反对君主专制。《噩梦》开头就说:“土地不是帝王所得而私有。人民生在土地上,用自己的力耕自己的田,土地分明是耕者所有。”

《读通鉴论》中还指出:如果不是“以一人疑天下”、“以一人私天下”,明朝就不会亡,汉族的统治地位就一定会巩固无忧。

和黄宗羲、顾炎武一样,他批判了明代王守仁、宋代陆九渊的“心学”。但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他说得比黄、顾更唯物。他批判了陆、王的“心外无物”,也批判了程、朱的“理在气先",提出“气"(物质)是独立的客观存在,认为“理在气中",离开了“气”,便谈不上“理”,而且,他还认为:这“气”是在不断变化之中。

根据这种观点,他更驳斥了“五行相克”的说法。他说:金克木,然则水就不能将木渍朽,火就不能将木烧毁么?木克土,可是土也可以腐蚀掉树根!土克水,水不也会滔滔而下,冲垮堤坝么?水克火,然而火不但会把水烧干,而且即使把火置入水中,水也会被炙热成汤哩!火克金,不过,火炀金流,金并没遭到损害呀!

所以,五行相克,都是“戏论”,“不是穷究物理之人所应相信的”!再说,把世上一切物资都拿来比拟,更是属于“玩戏之至”!“天地并不是一块印板,万物并不是从印板上刷出!”

由此可见:五行不能尽释复杂的自然万物。“天下的物理无穷,已精而又有其精者,故只有随着时间的变化来具体分析,才能使自己的看法不失其正呵!”

王夫之的这种看法,可说是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大成,而且,还有一些辩证的观点。他达到了前人未曾达到的唯物主义思想的高峰。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以及“至人无我”的清初文学风貌

04、“至人无我”

清初的学者提倡实践精神,清初的文学家也大抵如此。长洲(江苏吴县)有个徐增,说金圣叹是“至人无我”。这“至人无我”四字,也可以代表清初主要的小说家、戏剧家的思想和创作。

金圣叹也是长洲人,是清初杰出的文艺批评家。他评点过《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和《西厢记》,并称赞它们为“六才子书”。尤其是评点《西厢记》和《水浒》,明快如火、辛辣如吏,笔如跃、句如舞,批判僧尼的逃避现实,讥讽士大夫的丧失节气,称赞武松的正直敢为,讴歌施耐庵的分明爱憎。

他主张批评小说,首先要弄清作者的写作动机,站在作者的写作高度来检验其客观后果。在小说的写作与欣赏上,他总结出许许多多的技巧和方法,如《西厢记》中有“烘云托月法”、"移堂就树法”、“月渡回廊法”等等,《水浒》中有“倒插法”、"夹叙法”、“草蛇灰线法”、“欲合故纵法”等等。

他是个文艺批评家,但他却不高踞于人民大众之外,而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接近各种不同的人,从他们的身上吸取丰富的营养和巨大的力量。

徐增说,金圣叹有一种崇高的忘我精神:遇上酒人,他能“曼卿轰饮";遇上诗人,他能“摩诘沉吟";遇上剑客,他能”猿公舞跃";遇上棋手,他能"鸠摩布算";碰见道士,他“鹤气冲天”;碰见和尚,他“莲花绕座";碰见辩士,他“珠玉随风”;碰见静人,他又可以“木柄终日"。跟老人一起,他能够"婆娑起舞”;跟小孩一起,他又能“啼笑宛然”!

金圣叹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如果自己能再活20年,那么,他就能再批几十本书。批写的时候,手腕似乎都脱臼了。这也可见他的勤奋。

顺治十八年(1661)8月7日,他被清朝统治者处死于江宁的三山街,原因是他也参加了旨在反抗吴县县令任惟初对人民的敲诈勒索而进行的哭庙活动,并写了“哭庙”之文。这更说明:清初的文学家,敢于面对现实,敢于替大众说话。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以及“至人无我”的清初文学风貌

清初还有一个著名小说家叫蒲松龄(1640-1715),是山东淄川人,著有《聊斋文集》,不仅谈论学术,而且谈论时务。他的小说《聊斋志异》,表面上谈的妖狐鬼怪,文字中也宣扬了一些因果报应、忠孝节义的封建糟粕,但是,却委婉曲折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败,抨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肯定了纯真的爱情,同情了人民的不幸。

《席方平》等篇,把清初官吏的贪婪情况,生动地暴露出来;《林四娘》、《公孙九娘》等篇,则表达了作者对明朝的怀念,对清朝的厌恶。

《聊斋志异》一共431篇,每篇文字,长短不拘,《娃曲》一篇最短,才60字。它继承了历代志怪、传奇等文言小说的传统,集了它们的大成,合了唐、宋传奇之详与汉、魏、六朝志怪之简。

《聊斋志异》赋予了那些妖狐鬼怪以真实的人情味,甚至使广大读者,几乎忘掉了它们是“异类”。后来的纪昀,写的《阅微草堂笔记》,也是受的《聊斋志异》的影响。

蒲松龄71岁才成为贡生,以前一直屡试不中,在农村里教书,接触农民。他写《聊斋志异》,不仅源于村中广大农民的流传故事,而且,还向外地的朋友书信求索、往来接听。这也可见,清初作家们不脱离实际、不脱离人民的风格。

清初最活跃的文艺创作,是诗歌和戏曲。戏曲方面,元时的杂剧虽然此时已成了余响,但作者仍相当地多,其中以洪昇(1645-1704)和孔尚任(1648-1718)为最有名。

洪昇是浙江钱塘人,写过不少传奇戏,如《回龙院)、《回文锦》等,但曲、文皆美的,还数《长生殿》。

《长生殿》初名《沉香亭》、《舞霓裳》。洪昇写它,花了十几年的时间,三易其稿。

《长生殿》叙述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共五十出。开场一出,作者通过《满江红》一词,宣布写的是“真心到底”、“精诚不散,终成连理”、“感金石、回天地、昭日月、垂青史”的爱情故事。全戏从定情、密誓、埋玉,一直写到月宫团圆,从生写到死,从人间写到天上,从悲写到喜。词曲清丽凄切,人物栩栩如生。

《长生殿》一上演,就博得了观众们的热烈赞赏,“酒社歌楼,非此剧不演“、"缠头为之增价"。康熙二十八年,就连顺治皇后的忌日(死日),某家也演此戏,结果,观者、作者,统统得了个“大不敬”的罪名。看戏的赵执信、查慎行等被除籍、罢官。

洪昇本人从此终生不遇,康熙四十三年(1704)过乌镇,喝醉了酒,失足落水而死。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以及“至人无我”的清初文学风貌

与洪昇同时,山东曲阜的孔尚任(孔子六十四代孙),居然敢写“现代戏”。他听自己族人方训说:南明福王时,名妓李香君见国破家亡,以面血溅扇,有个叫杨龙友的,就将此血在扇上点成桃花。于是,他就将此事情节扩大发展,编出剧本《桃花扇》来。

《桃花扇》以浓艳哀伤的词、曲,描写了江南名士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暴露了南明福王小朝廷中政治的腐败、官僚间的倾轧、马阮集团的可恶,揭露了他们监禁爱国者、迫害无辜的罪恶,歌颂了史可法的耿耿孤忠。

对李香君的姿容、才艺、理想、爱国精神的描写,实质上是对广大下层人民的讴歌。对南明小朝廷腐败情况的揭露,揭示了它失败、灭亡的原因。而剧的末出,作者更借苏昆生之口,唱出了明朝遗子悠悠不尽的亡国之痛和广大人民对于山河残破的无限惊惜之情。

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诗,和南明福王政权的灭亡曲,在作者龙飞凤舞的笔下,融合为一了。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与“读史”联袂打造的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清朝史话》。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十多位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