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诗词歌赋 > 正文

王维的魅力在于,把不痛快活成了诗意

“王维一生最美的诗,大都是写的辋川。”山中雨过,他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中无雨,他又说“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闲居无事时,他任凭“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思念友人时,他就静静地“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位于终南山东北麓的辋川,离都城长安50多公里,是王维隐居的完美选择:“他带着尘世里的疲惫和忧愁回来,用山水草木治愈自己,然后再一次迎向外界的凶险。”这好像也符合当下大多数人对于隐居的期待——隐而不匿,既有自己安静的一隅,又随时可以享受市井的烟火。

下文中,学者金哲为带我们进入王维《辋川图》(临摹本)的山水之中,再现王维山居生活的理想图景——“纠结的隐士”王维并没有痛快地归隐辋川:“他曾一次次地来到辋川,带着喜悦或忧愁。他也曾一次次离开辋川,恋恋不舍地在船上不住回头。”虽然每一次离开或者归去,王维都不那么痛快,但是他的魅力在于,把这种不痛快活出了诗意,让那些自以为痛快的人都自愧不如。

本文摘选自《画里浮生:中国画的隐秘记忆》,经出版社授权推送。

辋川没有王维

文 | 金哲为

1. 辋谷与辋水

辋川,首先是一座山谷和一条河流。

驾车从西安市蓝田县往南行驶十余里,经关中环线转蓝葛路,穿过少许村落,就离开了平坦开阔的关中平原,进入一条绵长的山谷之中。这便是辋谷。

山路狭窄回环,一侧不断出现贴有“山体易滑坡,请小心通过”字样的嶙峋绝壁,一侧是数十米深的陡峭悬崖。崖底,一条宽约数丈的河流顺着山路的形状缓缓流淌。这即是辋水。

1300多年前,王维从长安一路策马翻山至辋谷后,换水路逆流而上,回到他在辋川的别墅,走的就是这条辋水。辋水潺湲,波纹旋转如辋(车轮的边框),故名。即使是逆行,也能保持优雅,不费太多力气。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

——王维《临湖亭》

旧时河水连着欹湖,湖岸边就是诗人的宅院。王维在那里建了一间水亭(图1),四周种满芙蓉。客人下船,先一起对着眼前美景小酌一番,再入屋内畅叙旧情。

图1:“宋本”:欹湖、临湖亭

图1:“宋本”:欹湖、临湖亭

这里的“舸”是王维用来迎接来访贵客的大船。若是他自己,大概只是乘小舟一艇而已,来去轻便,可以随兴行止。尤其是在秋天的晚上:

秋空自明迥,况复远人间。

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

澄波澹将夕,清月皓方闲。

此夜任孤棹,夷犹殊未还。

——王维《泛前陂》

描述了诸多秋夜的美好,信誓旦旦地说要“此夜任孤棹”,大有随着小舟漂荡一整晚的快意,后嘴就跟了一句“夷犹殊未还”。到底回还是不回?喜欢王维,恰恰是喜欢他的不痛快。

2. 纠结的隐士

王维始终没有痛快地做一回真正的隐士。

21岁那年高中状元,他刚当了几天太乐丞,就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被贬济州。明明人生才刚开始,他却说“纵有归来日,多愁年鬓侵”(《被出济州》),对未来几乎绝望了。

后来在济州整日无事可做,他就开始想着跟当地的隐士崔一起乘桴浮于海(《崔录事》有“遁世东山下,因家沧海隅。已闻能狭鸟,余欲共乘桴”)。

四年考满,王维从济州放还,改官淇上。自以为看破红尘的他辞去官职,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隐居。然而年少的他耐不住性子,过完瘾很快又跑回了繁华的长安城,成为了诗会酒宴上最受瞩目的嘉宾,等待命中的贵人。

34岁那年,刚向宰相张九龄递上请求推荐的新诗,他马上就来到嵩山开始了他第二次的隐居。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

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

……

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

——王维《献始兴公》

这首求当权者引荐的诗写得不卑不亢,和他的旋即隐居一同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如果做官需要谄媚,那宁愿从此隐居山林做个野人;如果令公愿意引荐,那也希望是出于公议而非有所偏私。不久,官拜右拾遗的诏命抵达嵩山,短暂的隐居再次告一段落。

七年后,他的官已做得不小,然而老长官(张九龄、崔希逸)和好友(孟浩然)的接连去世都使他心生去意。他隐居终南山下,写下了那句著名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终南别业》一诗,辋川别业虽然地处终南山,但并不等同于终南别业,此处当为王维天宝三年即744年以前的隐居之地。见图2)。

图2:《摩诘诗意图》〔元〕唐棣 绢本设色 71×46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图2:《摩诘诗意图》〔元〕唐棣 绢本设色 71×46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此幅写的正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意。

诗自是写得妙极,不过看云看水不到一年,他又想念起长安的宫殿和灯市了。

3. 隐秘的角落

大约是在44岁那年,左补阙任上的王维在终南山东北麓的辋川买下了老乡宋之问的一栋旧别墅,供母亲奉佛持戒(王维《请施庄为寺表》:“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载,褐衣疏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臣遂于蓝田县营山居一所。”)(图3、4)。

图3:《仿王维辋川图》局部(传)〔明〕宋旭 绢本设色 佛瑞尔美术馆藏 以下简称“明本”

图3:《仿王维辋川图》局部(传)〔明〕宋旭 绢本设色 佛瑞尔美术馆藏 以下简称“明本”

图4:佛堂

图4:佛堂

而他自己在安史之乱爆发前的十二年时间里,除了一度因丁母忧离职,大部分时间都在京城做官,有时一年也回不去一次。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王维《辋川别业》

终于等来假期暂离樊笼,且尚未错过春耕,王维喜形于色。他很少这样直接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不过大多时候他的情绪并不那么好,一回到辋川就关上门独自在屋里消愁:

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

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

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

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

——王维《归辋川作》

心累了,是要硬着头皮进取还是歇下来喘口气?王维一定会选择后者。退一步,换取暂时的自由与平静。

他有入仕的愿望,但没有太大的野心,所以他的前三次隐居,总是待不到一年就出门另谋出路。而要是官做得实在不开心,就干脆挣脱一切,找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躲起来(图5)。

图5:“宋本”:竹里馆、辛夷坞

图5:“宋本”:竹里馆、辛夷坞

中年以后,再也经不起太大的折腾,后退的方式也不再那么激进而决绝。辋川之于王维,是一个完美选择,一个可以随时后退一步,却又不至于要跟现实鱼死网破的角落。他带着尘世里的疲惫和忧愁回来,用山水草木治愈自己,然后再一次迎向外界的凶险。

4. 少年郎裴迪

王维一生最美的诗,大都是写的辋川。

山中雨过,他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山中无雨,他又说“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闲居无事时,他任凭“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酬张少府》);思念友人时,他就静静地“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那个让王维倚门相思的友人,是裴迪。

开元末年张九龄被贬荆州,初出茅庐的少年郎裴迪跟当年的王维一样受到了这位伯乐的赏识。后来他来到长安,和王维一见如故。每每闲暇,两人几乎形影不离。裴迪也在辋川不远处盖了间房子,和王维一起游山玩水、耕田种地、饮酒作诗(图6、7)。

图6:“明本”局部

图6:“明本”局部

图7:溪馆对坐,携琴访友

图7:溪馆对坐,携琴访友

在那个李林甫、杨国忠接连掌权的天宝年,裴迪混了几年都还是个秀才。从前的朋友靠着攀附权贵发达了,就对他冷嘲热讽。回到辋川,王维举起酒杯,好言相慰: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酌酒与裴迪》

可要是裴迪还长吁短叹,他也会看不下去:

猿吟一何苦,愁朝复悲夕。

莫作巫峡声,肠断秋江客。

——王维《闻裴秀才迪吟诗因戏赠》

整天唉声叹气和巫峡的猿猴有什么分别?话是重了一点,但还是用一种半开玩笑的方式讲出,小心地照顾着眼前这个年轻人的自尊心。

他多像那个21岁被贬济州的自己啊。当时以为后半辈子都要完了,可这么多年不都过来了吗?

5 泣血凝碧池

天宝十五年(756)六月的一天,天刚蒙蒙亮,街头巷尾就传来皇帝带着贵妃和少数大臣仓皇出逃的消息。

凶残的叛军即刻将至,长安城内顿时乱成了一团。被抛下的京官大都落了贼网,其中就有王维。

勺饮不入者一旬,秽溺不离者十月;白刃临者四至,赤棒守者五人。刀环筑口,戟枝叉颈,缚送贼庭。

——王维《大唐故临汝郡太守赠秘书监京兆韦公神道碑铭》

他“服药取痢”(《旧唐书·王维传》),想要装病趁机逃跑。没想到看守他的士卒对他寸步不离,连解手都在一旁监视。

这天,安禄山在洛阳凝碧宫大宴“群臣”,乐工雷海清拒不演奏,被当场肢解。

只是个秀才而没有被追捕的裴迪来到菩提寺,看望被软禁在这里的王维。他将当日发生的事情相告,并偷偷带出一首王维的七言绝句。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王维《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

两年后,唐军从叛军手中夺回两京。曾被署以伪职的官员多受到处罚,王维却很快官复原职,这首诗起了很大的作用。

王维58岁了,他上表请求将辋川庄改为寺院,为国家和早前去世的母亲祈福,是为清源寺。从此退朝之后,一个人在家焚香禅诵,很少再问世事。他偶尔还是会回到辋川,只是那里再也没有了裴迪。肃宗派他去蜀地做刺史,终于可以一展抱负。王维为他高兴,心里却空落落的。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王维《春中田园作》

倦鸟归来,白杏盛开,春忙辋川的一切如常。只是偶尔在拿起酒杯的时候,忽然想起那个谈笑共饮的不归人(图8)。

图8:“宋本”:斤竹岭、文杏馆

图8:“宋本”:斤竹岭、文杏馆

6. 编号610122101001

60岁那年的夏天,王维升尚书右丞。

新官才做了一年,他就上《责躬荐弟表》请求尽削己官,换得在蜀地任职的弟弟王缙能够回到京师与自己团聚。七月,弟弟已经走到了凤翔,不日就要抵京,王维竟与世长辞,葬于清源寺西。

今天,辋川镇下辖的十三个村庄错落分布在长达十多公里的山路两侧,没有特别的指示牌,辋川别业的故址并不好找,不过还好能在地图上搜到“鹿苑寺”这个定位。

鹿苑寺即是清源寺。当年寺庙建成后,王维泼墨作画,将辋川二十景图之壁上,画得“岩岫盘郁,云飞水动”(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五)。

辋川图的历代摹本今天尚能见到几件。北宋郭忠恕的临本中树木、山石、房屋的大小不成比例,形制天真古朴,被认为最接近王维的原作;传宋旭的仿本则加入了更多的细节,使画面更有故事性,那是明代吴地文人生活的映射。

王维的辋川图本是壁画,早随清源寺一同化为了尘土。如今留在原地的,是一间废弃已久的厂房,和一株编号610122101001、传说王维手植的千年银杏(图9)。

图9:传说王维手植的银杏 作者摄

图9:传说王维手植的银杏 作者摄

时间改变了辋川的模样,但这又有什么好失望的呢?甚至辋川图本身似乎也没什么紧要的。当年辋川别业刚刚建成,王维兴奋地写了《辋川集》中开篇的《孟城坳》(图10):

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

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裴迪的同咏诗是这样写的:

结庐古城下,时登古城上。

古城非畴昔,今人自来往。

古城早已不是当初的样子,今天的人依然在这里来来往往。后来居此的我不会知道,又何必为此地昔日的主人而悲伤呢?

事实上,借助那些留传的诗篇和壁画的传说,辋川早已脱落了山川、绢纸的外壳,成为一个扎根在后人心里的精神角落。

图10:“宋本”:孟城坳、华子冈

图10:“宋本”:孟城坳、华子冈

7. 山青卷白云

表面上,辋川像一个出世的桃源,但内核其实是入世的。

这就是为什么历代文人士大夫最向往的是王维的辋川,而非七贤的竹林。虽然竹林到处都有,辋川则始终矗立在远方,并早已面目全非(图11)。

图11:《摩诘辋川图跋》〔北宋〕秦观 37.3×90.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11:《摩诘辋川图跋》〔北宋〕秦观 37.3×90.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中有“向得之而病愈,今得之而清暑”之句。

每个人都会感叹世界的不公,有的人选择归隐再也不出来,干干脆脆,痛痛快快。然而大部分人是不会这样做的。王维不会,苏轼不会,你我都不会,牢骚发完,生活还要继续。何况这个世界也并非那么一无是处,每个人也都还有现世的理想要去追求。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都不是痛快的人。而王维的魅力在于,他把这种不痛快活出了诗意,让那些自以为痛快的人都自愧不如。

他曾一次次地来到辋川,带着喜悦或忧愁。他也曾一次次离开辋川,恋恋不舍地在船上不住回头。

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

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

——王维《欹湖》

说不清是白云卷起了青山,还是青山卷入了白云,但他最终永远留在了这里,成为了青山,也化作了白云(图12)。

图12:“明本”:青山白云

图12:“明本”:青山白云

参考文献:

1.〔唐〕王维,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

2.〔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3.〔唐〕杜甫、〔清〕钱谦益(笺注):《钱注杜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

4.〔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5.〔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9年。

6.〔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凤凰出版社,2018年。

7.〔南宋〕计有功(撰),王仲镛(校):《唐诗纪事校笺》,中华书局,2007 年。

8. 傅璇琮(编):《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2002年。

9. 陈铁民:《王维生平五事考辨》,《古籍整理与研究》1987年总第三期。

关键词:王维,辋川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