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汉的史料存世比较少,照搬单一史料很难得出准确的定论,只能是依托史料大略推测。
——支持胡亥,更加符合李斯的利益。
——扶苏和胡亥都有机会继皇帝位,甚至很有可能始皇帝更加属意胡亥。支持胡亥,不过是顺水推舟而已。
——扶苏继承皇位的可能性,以及扶苏本人的才干,极有可能是被人为拔高了
。
按照《史记·李斯列传》的说法,李斯选择支持胡亥,主要是赵高游说的结果。其中最打中李斯痛点的是,赵高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
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於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
简而言之,如果扶苏当了老大,肯定要让蒙恬当丞相,让李斯靠边站。到那个时候,不光荣华富贵打了水漂,能不能得善终都是两说的事情。考虑到这一点,李斯最终倒向了胡亥一方。
我们不能说《史记》中的说法不正确。依据常理推测,赵高在关键时刻游说李斯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李斯不太可能仅仅因为赵高的一番话就决定支持胡亥,这种很傻很天真的人设,不太符合一个宦海沉浮多年的老牌政客。
事实上,从各种情况分析,就算没有赵高这番话,李斯很大概率也会选择支持胡亥,而不是扶苏。
首先,李斯与扶苏的政治主张和施政理念大相径庭。李斯是不折不扣的法家,而扶苏即使不是儒家信徒,其政治主张也非常接近儒家,至少包含了很大一部分儒家成分。扶苏之所以被“发配”去修长城,就是因为主张对儒士宽容而触怒了他爹。
其次,李斯与扶苏分属不同的利益集团。李斯集团主要是文法吏,而扶苏的基本盘大体是以蒙恬为代表的开国军功集团。李斯就算愿意用自己的老脸去贴扶苏,基本也就是贴上人家的冷屁股。这么浅显的道理,李斯身为一个老牌政客是不可能看不明白的。
最后,在一个政客眼里,一切问题归根到底都是“成本+收益”。支持胡亥,起码能捞个拥立之功。支持扶苏,八成狗屁不是。何况支持胡亥当皇帝的政治风险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甚至有可能是完全没有风险)。
扶苏是长子,但不是太子,这其中的差别是很大的。如果扶苏已经被册立为太子,选择支持胡亥,着实要有杀身成仁的觉悟,因为希望太渺茫了。
始皇帝终生没有立储,发给扶苏的信也只是说“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这话本身很模棱两可,有些人把它解读为让扶苏回到咸阳继承皇位。但从字面意思看,就是一道简单的“调令”,把修长城的士兵留给蒙恬管理,回咸阳替你爹奔丧。
而且从各种迹象看,
扶苏是始皇帝心目中的储君,这件事本身就有存疑之处。
始皇帝于公元前210年驾崩,时年49岁,扶苏身为长子,考虑到古人“早婚早育”的优良传统,他这时至少是三张了。如果始皇帝真的属意扶苏为储君,30多年都没有正式册立为太子,这本身就很不符合常理。
扶苏被派到上郡,当了蒙恬的监军,这个安排也不符合储君的培养惯例。依据先秦的政治传统(之后的政治传统也大抵如此),储君或者有意培养为储君的皇子,轻易是不离开京城的。离开京城,一般都是贬谪之意,也就是失去了成为储君的资格。举个例子,唐代太子一般都是封为“雍王”,“雍”指的就是京城。而且,兵者不祥,储君身份贵重,通常太子不会参与军队管理事务,更何况是领着几十万人去干苦工。
有人说,始皇帝派扶苏去军中是为了保护和培养他,是有意立其为储君的意思。这种说法其实经不起推敲。
始皇帝在位期间,特别是统一六国后,军政大权独揽。如果扶苏真的是储君,或者是储君候选人,只要不是他爹想杀他,身在京城才是最安全的。更何况立储之争,在始皇帝还活着的时候,丝毫看不出有多激烈,保护扶苏完全没必要把他弄到上郡去。
封建王朝,皇帝最要提防的就是储君,培养储君政务能力很好理解,培养储君在军中的势力是很难理解的。身为储君,跟将领走的太近,都是要掉坑的(你爹还没死,你就想染指枪杆子,你想干啥?),还能主动让你去监军,给机会培植军中势力?
如果按照常理来推测,始皇帝属意胡亥为储君,都比属意扶苏更说的通。皇帝巡游,带着有意培养为储君的皇子在身边,考察其言行,言传身教其政务处理能力。这是符合一般政治惯例的,也体现了始皇帝对胡亥的喜爱。
胡亥跟赵高的关系也是一个旁证。赵高担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从职责上说是始皇帝的机要秘书,管事二十余年。应该说是始皇帝的“体己人”,最有可能掌握始皇帝的思想动态。以赵高之心机深重,在探知领导有意培养胡亥为接班人以后,而刻意与胡亥交好,既符合一般常理,也符合赵高的基本人设。
整件事情如果是这样,可能比《史记》的说法要更加说的通。始皇帝本来就属意胡亥为储君,所以带着胡亥一同巡游。始皇帝沙丘暴毙以后,李斯和赵高顺水推舟,拥立胡亥为新君。因为是顺水推舟,又可以获得拥立之功,李斯当然不会拒绝这种机会。
至于说处死扶苏和蒙恬,是胡亥的本意,还是赵高和李斯怂恿的结果,甚至是始皇帝为替新君扫平潜在危险,而有的想法。这几种可能性都存在,确实就不太好说了。
扶苏被人为拔高,不是今天的事情。陈胜吴广起义打的就是扶苏的名号。《史记·陈涉世家》记载
陈胜曰:“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名正,则言顺。为了具备政治合法性,获得更广泛的支持,起义军当时打出了扶苏的旗号,且开始有意渲染“扶苏英明神武”、“当为天子”、“胡亥得位不正”之类的说法。
其后,因为扶苏政治主张上倾向于儒家,且其“仁爱恭让”(按照《史记》的说法,一纸假诏书,手握30万人马,都能严格遵守“君要臣死,父要子死,不得不死”,这种行为堪称楷模了)的形象符合儒家礼教,而被历代儒士推崇,也变相拔高了其形象。
最后补充一点,在胡亥手里秦帝国崩塌,李斯本人也丢了性命。这是事后结果,依据结果简单反推,就说李斯当初支持胡亥是愚蠢的行为,有点“事后诸葛亮”的意思。
而且李斯并不是没有做准备,他的布局可以说是比较缜密了。军队里有心腹章邯,枪杆子至少能握住一部分。自己的亲儿子镇守东方重镇,相当于守住了退路。
在这个老牌政客的概念中,赵高是不会轻易翻脸的,因为翻脸基本就等于翻桌子,砸了锅谁都没饭吃,这不符合政治游戏的基本规律。而且胡亥稍微有点帝王心术的话,也会在两人之间找平衡了,毕竟一方被彻底干灭了,皇帝的位子也就坐不稳了。
李斯失算的地方在于没想到“武功再高,也怕菜刀”。赵高是没想按正常套路玩,胡亥是没能力按正常套路玩,结果把按正常套路玩的李斯给玩死了。
秦帝国兴也骤,亡也促,短短几十年,从一统环宇,到丧失天下,其兴亡成败与丞相李斯有著莫大的干系,说“成也李斯,败也李斯”,大概一点也不为过。李斯的一生是一个追逐权势、机关算尽的政治家的典型生命历程。
人见人恨的蒋孝文蒋孝文是蒋氏家族正宗嫡传长孙,人长得仪表堂堂,且聪明过人,蒋介石、蒋经国都曾对他寄予厚望,宠爱有加。然而,天生顽劣的个性,加上祖父的娇惯,蒋孝文非但未能成才,反而变为一个纨绔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