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闲话历史 > 正文

河南最惨的“豫东南塌陷区”为什么这么“惨”?(3)

河南最惨的“豫东南塌陷区”为什么这么“惨”?(3)
2019-06-27 10:23:44 观察者网

可是工业和服务业也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发展起来的,它很考验自然禀赋,也需要日积月累。

论自然资源,河南省在全国范围内算不上是家里有矿的,为数不多的一点矿产资源还集中在中西部和山区。黄淮地区是河南东南部的大平原区,矿产资源很少。

同样是平原,如果沿海,容易对外开放,能更好地吸引外资并发展出口加工工业。一直被人看不起的苏北,就是这样闷声发大财,超越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可惜黄淮平原离海远得很,连条入海的大江都没有,作为工业腹地条件太差了。

陆上交通也指望不上。当地的交通枢纽远在郑州,能辐射中原城市群就已经很给力了,对黄淮地区的带动作用还差点功夫。

站在决策层视角看,黄淮唯有土地还算肥沃,水系在北方来说也比较发达,适合务农。

也别说市场经济时代了,就在计划经济时代,海运还没有那么重要,工业布局是按照中央及划定的,黄淮地区的产业就已经不太妙了。比如苏联当年援建的156个工业项目,河南省有10个,看上去不少,可都分布在郑州、焦作、洛阳、平顶山、三门峡。这些地方要么有政治资源,要么有自然资源,更有资格得到工业项目,黄淮地区一个都没捞到。后来搞三线建设,安全第一位,工业项目布局更倾向于山区,黄淮都区多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是老老实实种地吧。

等到改革开放以后,黄淮地区离海较远,最初没办法发展出口加工工业,产业不多。当地人想要多挣钱,就只能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了。当然,其中也不乏有魄力的人物,比如来自周口太康的那位老板,小时候家里很穷,后来考上大学,先是去漯河的舞阳钢铁公司工作,后来则下海去了珠三角,成就了一番事业。

事实上在他高中毕业后,考上大学前的两年时间里,他也是个农民。要是没有高考改变命运,怕是没有今天的成就了。

黄淮地区的其他困境

按理说,改革开放之后,各地发展经济的自主权也大了,这也是黄淮地区发展经济的好机会吧?

可是黄淮地区面临的困难太多了。

古代淮河流域原本十分富庶,可是最近几百年来,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和淮河水灾,淮河流域变成了水旱灾害贫乏的贫穷落后地区,清末捻军起义就在这一带爆发。花园口决堤之后,这一地区更是受灾严重。河南省黄淮地区的落后也有一定的历史因素,毕竟和它相邻的安徽北部、山东西南部也是各自省份的较为落后地区,近代以来市场经济先天发育不良。

转眼到了改革开放的时候,地理位置上黄淮地区远离海岸线,发展出口加工工业也很困难。

这并不意味着黄淮地区发展不出来优质企业。不过2007年,时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建军在《关于加快黄淮地区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中是这样说的:

“上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中期。商丘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如冰熊冷柜、民权葡萄酒、张弓白酒等,但在国有企业改制中,由于不按企业成长发展的规律办事,采取传统的官本位激励措施,不仅没有顺利实现企业转型,还造成原有的企业家队伍解体,使企业效益大幅度滑坡,地区经济发展蒙受了巨大损失。”

这也点出了当地那段时期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官僚主义风气重、人浮于事、地方政府非税收收入重、服务意识淡薄、落实政策中梗阻等。

上面这些问题河南省其他地方多多少少也都有一些,毕竟河南省全省都有保证粮食安全的任务,也远离海岸线,难以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改革开放初期河南省机会少了些,最近十多年,河南省则可以吸引产业转移。

可是东部的产业转移来河南,会优先去哪里呢?

答案是郑州。毕竟郑州政治资源多,早期发展下来的基础设施也较为发达,郑州本身也比较争气,眼光较长远,在全国争取资源,目前已经是国家中心城市了(见《并出一个国家中心城市?》)。

500

黄淮地区基础设施都跟不上,想要争取到产业转移,难啊。

加油吧,河南

说起黄淮地区的基础设施,还有一个啼笑皆非的事实——别看这里是大平地,但由于位于多省交界处,经济又差,属于三不管地带,本世纪初都没有实现公路网全覆盖,公路等级低,断头路多。简直是恶性循环。

当然这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可是就算到今天,周口都没有直通郑州的高铁(尽管很快就会开通了)。再次强调一下,周口常住人口约870万人,这样规模的地级市,没有直通省会的高铁,在全国都少见。

500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郑州对黄淮地区的带动或是吸血,总差了点意思——基础设施都没有,吸也无从吸起。

所以河南省集中力量建设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也是可以理解的:河南本身底子就薄,就得集中全省之力打造一个大的城市群,让流动在外的人口哪怕回到省里就业都是好的。至于其它地区,那就只能等中原城市群发展起来了,再慢慢带动吧。

只不过现在中原城市群还需要发展,带动其他地区还要假以时日。

好在河南省这些年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财政收入的增长让河南省有余力提高财政支农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十年里,河南省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率曾一路下滑并保持低位,最低点在2003年,财政支农支出只占财政总支出的6.69%。不过在2007年后这一局面得到扭转,2009年后更是没有低于过10%。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回升,对于有着大量农业人口的黄淮地区,是一个好消息。

500

然而河南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沁”中国:一个温暖孟加拉国的故事

    23-09-27 14:14:48“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

    耶鲁大学人类学家答疑,人类为什么会选择农耕与定居?

    22-11-04 17:27:30农耕文明,《国家的视角中》

    1154年,人才大爆炸

    22-10-28 18:14:45科举考试,秦桧

    科举的弃儿,科学的牛人

    22-10-28 18:01:58郑和航海,李时珍

    古代对君子的要求是什么?

    22-09-23 12:36:30五代十国,周文矩

    吕蒙正为何敢当面泼宋太宗的冷水?

    22-09-22 18:19:57吕蒙正,宋太宗

    朱允炆:一个被诸多忠臣拥护的君王

    22-09-15 18:44:31朱允炆,朱元璋

    竹林七贤消亡史

    22-09-08 11:45:37竹林七贤,嵇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