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赊刀人”这个职业最早出现到宋代,当时称他们为卜卖,这些人留下的语言有很多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不过有的则得等上几十年。
据史料记载,在清朝咸丰年间,浙江奉化地区曾出现过一名神秘赊刀人,他临走的时候说,等米价从每升八十文降到每升十八文的时候,他再回来收账。百姓听到他这样说,都嗤之以鼻,因为米是家庭必备粮食,价格升不了多少,也降不了多少,波动不会太大。要是从八十文降到十八文,这幅度也太大了,就像目前现代的房价,再怎么都不会降到一两千。
但是神奇的事发生在光绪初年,米价竟然真的大跌到每升十八文,这让当地的百姓惊讶不已,有些人就把这事记载下来。
甚至到了近代时候,赊刀人还时不时的出现在一些农村地区,赊刀人曾经有很多预言,当时大米价格贵过5块,肉的价格已经十块了,他们曾经的预言很多都实现了,如今他们是来收钱的。
不过也有人担心,这些赊刀人不是白费力气吗?就算语言应验了,他们能收到钱吗?但是他们一点都不担心,反而笑着说道:“中国的农民非常淳朴,他们不会骗人的”。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看出了赊刀人的三个特征:首先,他们的商品质量好,而且通常是剪刀、菜刀之类人们日常必需品;其次,东西一般只赊不卖,而且赊之前,他会记上价格,然后告诉你等某某东西涨价或者跌价到一定程度之后,他再来收钱;再次是如果非要提前买赊刀人免费赊价的商品,他会给出一个高于市价的价格。
从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事实:赊刀人归根结底还是一群小商人,他们就是一群卖菜刀、镰刀的小商人,由于当时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民手中没有钱买菜刀、镰刀等必需品,只能赊账。但有了赊账就会出现赖账的问题,为了避免赖账问题,赊刀人就通过神秘的预言,约定收账期限,并且营造了神秘感,令赊账人不敢赖账。
总之,历史上的赊刀人就是个商人,所谓赊刀有点像现在的期货的感觉。他为的就是赚钱,赊完刀之后,他们肯定是会回来收账的。但他们毕竟是经济不发达时期的产物,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逐渐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可能在一些偏远闭塞的农村还有存在。
那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