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今朝论史 >

汉中:汉朝的发祥地,在历史上有多重要?(4)

公元前221年,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横扫六合,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然而,仅仅十数年后,秦王朝滥用民力的弊端就已凸显,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天下豪杰再度云集,吹响了灭亡秦朝的号角。最终,项羽和刘邦各自成事,形成了楚汉争霸基本格局。在楚汉争霸初期,刘邦在兵力、辎重、地盘上均远不如项羽,但却最终以弱胜强,建立西汉王朝。实际上,刘邦之所以能够出其不意地击破项羽集团,正与汉中地区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汉元年(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先进军关中,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按照楚怀王与天下义军的盟约,首先进入关中的义军即可称王,但彼时刘邦军力不足十万,忌惮项羽的四十万大军,故刘邦撤兵灞上,于鸿门宴亲自请罪,表示愿意归顺之心。在此之后,项羽旋即杀入咸阳,巧妙地以“巴、蜀亦为关中地”为借口,封刘邦为名义上的汉王,却把巴蜀之地给他,自己占据关中。刘邦本心中不服,但谋士萧何认为,刘邦封地之中的汉水正对应天上的银河,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宝地(“汉水上应天汉。汉中,据有形胜,进可攻退可守,秦以之有天下”),劝谏刘邦定都汉中,以待时机还定三秦,向东逐鹿天下。毫无疑问,一句“进可攻退可守”,表明萧何早就看出了汉中进可袭定三秦,退可割据巴蜀的战略地位。从地理上看,由汉中进攻三秦的道路主要有四条,分别是起自汉代褒中县(今汉中市与勉县接壤处)褒口,经石门、三交城、二十四孔阁、赤崖,溯褒水河谷而上,出斜口至郿县(今宝鸡市)的“褒斜道”、从汉代洋县(今汉中市洋县),经傥水谷北上、经华阳、佛坪、厚畛子,过骆谷关,越十八盘岭,至骆峪(今周至县)的“傥骆道”、从汉代洋县(今汉中市洋县)出发,经子午关达长安(今长安县)的“子午道”,以及从汉中出发,接沮水经大散关入陈仓(今宝鸡市)的“陈仓道”。在由汉中进入长安的四条通道中,最有名的无疑是“陈仓道”,这是因为汉高祖刘邦自汉中袭定三秦的著名战役“暗度陈仓”便发生于此。据《史记》所载,在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后,为迷惑项羽,他在从咸阳撤退至蜀地时特地焚烧了从汉中进入长安的子午道。这一做法果然使得项羽放松了警惕,最终刘邦帐下大将韩信定下了“明出陇西,暗度陈仓”的战术,表面上要修栈道进攻陇西,实际上从陈仓道出兵,大出项羽部下章邯的意料。在准备仓促的情况下,章邯只能以轻车骑迎战汉军,结果大败,最终导致关中之地尽入刘邦之手。显然,正是由于汉中北面秦岭,南临大巴山,导致从汉中进入关中交通不便,刘邦撤退时烧毁子午道的做法,才能使得项羽放松警惕。此外,史籍记载,刘邦从汉中攻取关中之地时,萧何镇守汉中,期间源源不断地向关中前线输送兵员、粮食和马匹,“高帝东伐,萧何常居汉中,足食足兵”。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刘邦军突袭关中时,汉中运往关中的粮草大多是由汉水运出,“汉中之甲,乘舟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解决了翻越秦岭运粮的难题。有了源源不断的粮草加持,承担奇袭任务的汉军在关中前线的作战就更加得心应手,这为汉军的胜利奠定了坚固的后勤基础,这都与汉中地区“两山夹一水”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总而言之,汉中地区的地理环境虽然相对封闭,但只要能对出入汉中的各交通要道有所掌握,就进可图取关中,以求逐鹿中原;退可收缩巴蜀,以求偏安一隅。东汉初平二年(191年),张鲁以五斗米教为基础,在汉中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割据政权。在张鲁建立汉中割据政权的过程中,他首先断绝了斜谷道,切断了汉王朝与汉中的联系,成为他能够在汉中割据三十年之久的重要原因。张鲁在汉中之地虽然持续割据,但巴蜀与汉中实为一体,张鲁坐拥汉中而无巴蜀,导致汉中孤悬于外,使得曹操乘虚而入,依靠强大的军事压力夺取了汉中之地。不过,在刘备与曹操的汉中之战后,汉中又经易手,为刘备所得。刘备同时占据巴蜀和汉中,意味着巴蜀成为了汉中的作战后方,而汉中地区同时成了巴蜀的防御前沿,两者互相呼应,可以有效缓解曹操集团来自北面的军事压力。

关键词:汉中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