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今朝论史 > 正文

中国人是如何开始公开征婚的

前不久,一本专于搜集婚姻文献的新书《老画报里的婚恋故事》出版,从中可看到,上到文化名流,下到平民百姓,都在这件“终身大事”上展现出了众生百态。在无法绕开婚恋的年代,再去看现代婚姻出现初期的故事,奇葩也好,惊艳也罢,都可以让人思考。

72年前的今天,1950年4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简称《婚姻法》)通过审议,标志着1949年以来第一部《婚姻法》诞生。《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

现代意义上的婚姻第一步从媒妁之言变为心动、表白,或介绍、相亲。

对今天的人来说,在社交平台上脱单、相亲乃至征婚都是一件比较平常的事情,而数字网络的发展使我们增加了快速结识陌生人的可能性,单身者也可以通过兴趣、外貌、地域、职业或性格等特征筛选“对象”。连时下最热的MBTI(指一种人格测试),可能也会成为标记自身性格、打听对方性格的方式。

中国人是如何开始公开征婚的

《胭脂扣》(1987)剧照。

而在现实生活中,相信单身多年的读者朋友们被家长催着相亲的次数也不少,但是在上世纪初,公开征婚还是个绝对的新鲜事物。因为公开征婚其实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传统社会也有征婚,但一般面向的只是本地熟人社会,而不是向更大的、还未形成的陌生人社会公开)

由于民国时期处于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交接点上,随着征婚现象的普及,婚姻状况衍生出了千奇百怪的姿态,自由恋爱与包办婚姻共存、新式婚礼和“妻妾成群”并行。这些故事都通过画报资料成为了民国社会风俗史的一部分。

中国人是如何开始公开征婚的

《老画报里的婚恋故事》,周利成编著,广西师大出版社,2022年2月。本文资料参考自该书。

征婚新风潮:

“大男子主义”遗迹和奇葩广告

对于上世纪初的国人来说,在过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浸染下,征婚启事的出现无疑是个激进大胆的新事物。

最早大胆使用这一形式的文化名流,是蔡元培和章太炎,从这两个人身上就能体现出民国时期新旧价值观交替杂糅的特征。蔡元培的征婚启事比较现代开放,对待女方的态度比较平等,要求女方识字、不得缠足,男方保证不会纳妾,如果婚姻不和谐二人可以离婚,在现代观念还没有普及的二十世纪初,蔡元培的这些征婚要求可谓十分大胆激进。而章太炎的征婚启事就“大男子主义”得多,他的征婚启事发表在1912年北京的《顺天时报》上,在地域上章太炎要求湖南湖北人最佳,北方女子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然后声称“人之娶妻当饭吃,我之娶妻当药用”,要求女方不得沾染学堂里那些平等自由糟粕价值观,必须要有从夫之美德。

中国人是如何开始公开征婚的

关于章太炎征婚的报道文章。图片来自《老画报里的婚恋故事》,下同(剧照除外)。

关键词:征婚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