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为什么“喜欢”御驾亲征呢?刘邦的理由是:“朕观班中臣宰,多半而鬓发斑白,无人掌师。寡人御驾亲征,迎敌陈豨,除河东万姓之灾,免黎民涂炭之苦。”
也就是说,刘邦御驾亲征,是因为大臣们大多老得头发都白了,无人带兵打仗,他不得不亲自出马。
实际上,许多皇帝御驾亲征,并非无人带兵,而非要天子亲自出马不可,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征高丽,就不是这种情况,他的身边,可是战将如云,李世绩、李道宗、薛万澈、程名振等等,个个都是有勇有谋的优秀分子,人人都能独当一面,李世民对他们也并非不放心,而他之所以要御驾亲征,是因为他觉得,亲自出马胜算更大。
所谓“御驾亲征”,说的是天子亲自率兵去和敌人PK。
其他“喜欢”御驾亲征的皇帝,大概都是这么想的。然而事实上,这种想法很多时候只是一厢情愿,不少天子御驾亲征,不但未能达到预期目的,还输得一塌糊涂,有的甚至把命都丢了,比如刘备,御驾亲征为关羽报仇去打东吴,不但间接地丢了命,还导致国力大损,从此在下坡路上狂奔,把国家都害了。
为什么会这样?有人总结说,皇帝御驾亲征,免不了要对下面的将领进行干预,甚至大包大揽,让将领们一切唯上,不敢作主,放不开手脚,打仗自然没有效率。
没有效率还是轻的,更严重的后果,正在等着他们呢。所以还是老子说得好,“无为而无不为,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
1、汉高祖刘邦征匈奴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御驾亲征的皇帝。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驻守马邑的韩王信因与匈奴作战败多胜少,并向匈奴求和,刘邦怀疑他与匈奴勾结,致书责备,韩王信担心刘邦要杀他,干脆真的与匈奴约定一起进攻汉朝,并以马邑之地请降,随后与匈奴狼狈为奸,会师南下,把太原郡占了。
韩王信谋反后,刘邦决定御驾亲征。他此行有两个目的,一是平定叛乱,二是赶走匈奴人。第二年夏天,刘邦亲率32万大军,怀着必胜的信念,浩浩荡荡开往前线。
汉军初战告捷,在今山西沁县小胜了一把。还等啥呢,乘胜追击吧。前哨探军刘敬说皇上千万追不得,那是敌人的诱兵之计,刘邦哪里肯听,带领先头部队一直追一直追,追到大同的平城,果然中了匈奴诱敌深入之计,刘邦和先头部队被冒顿单于40万大军包围在白登山。
七天七夜之后,粮草用尽,外无援兵,皇帝老儿眼看就要被包饺子,千钧一发之际,擅长阴谋诡计的谋士陈平死马当活马医,出了个贿赂单于老婆的“馊主意”,没想到枕头风一吹,单于居然将包围圈打开一个缺口,放走了刘邦。
白登之围后,匈奴对汉朝长达近百年的欺负史开始了,逼得汉朝将公主嫁给匈奴单于,用屈辱的“和亲”政策换来一点安宁,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批棉絮、丝绸、粮食、酒等。
2、蜀汉皇帝刘备伐吴
公元219年,东吴孙权袭取荆州,把关羽杀了,惹怒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大哥刘备。
他忍了两年。两年后刘备称帝,决定兴兵伐吴,一为夺回荆州,二为关羽报仇。
至少在诸葛亮看来,这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但刘备不听诸葛亮和其他大臣的劝阻,不但要伐吴,还决定倾全国之力,誓与东吴鱼死网破。刚做皇帝三个月,他就迫不及待地亲率七十多万军队(一说数万)进攻东吴,先头部队很快夺取了长江三峡峡口,攻入吴境,并顺利拿下秭归。
东吴大都督陆逊果断实行战略退却,完全退出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蜀军,并积极准备反攻,最后采用火攻,将刘备七百里连营烧了个精光,又集中兵力四处围攻,蜀军溃不成军,大部分死的死逃的逃,车、船等军用物资损失殆尽,刘备连夜突围逃到今湖北巴东东北,又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差点成了俘虏,若不是驿站人员焚烧溃兵丢弃的装备堵塞山道,刘备注定在劫难逃。
逃到位于奉节的白帝城后,刘备一病不起,次年四月病死在白帝城。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夷陵之败”。
夷陵之败后,新生的蜀汉政权遭到沉重打击,多名大将阵亡,损失士兵、物资无数,蜀国元气大伤。刘备死后,国内又叛乱四起,诸葛亮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足足花了五年工夫,才平定了那些叛乱,使国力恢复到勉强可以对外出兵的地步。
3、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公元611年(隋大业七年)二月,隋炀帝以高句丽“本为箕子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高句丽。第二年八月,隋炀帝亲率一百一十万大军,号称二百万,兵分十二路进攻高句丽,仅最后出发的隋炀帝御营就连绵80里,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却在清川江遭到高句丽军队猛攻,隋炀帝派出的30多万陆军,仅返回2700人。
第一次失败后,隋炀帝又于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再次远征高句丽,不料礼部尚书杨玄感趁机谋反,担心两面受敌的杨广被迫撤军,回国镇压杨玄感叛乱。
杨玄感叛乱虽然镇压下去了,但国内已经危机四伏,对此隋炀帝似乎无感,以顾头不顾腚的大无畏精神,又于614年下令征召全国军队,第三次御驾亲征高句丽。
这一次取得的战果,仅是冲破了高句丽的第一道防线,随后隋军的供给线就被高句丽切断了。好在高句丽第26任君主婴阳王明白与“天朝”作对最终不会有好结果,主动请降,隋炀帝就坡下驴,接受请降后撤军。
短短三年连续三次远征高句丽,导致隋朝损失惨重,丧生者达数十万,“九军并陷,将帅奔还亡者二千余骑”,人民对隋炀帝的不满达到极致,加上连年征战导致国力断崖式衰竭,民不聊生,各地不断爆发农民起义,拿朝廷俸禄的将领也相继叛变,朝廷已无力镇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把火烧成燎原之势。
五年后,隋朝灭亡。
如果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有什么“收获”的话,那就是大大消耗了高句丽的国力,为后来的唐朝灭掉高句丽做了嫁衣。
4、宋太宗赵光义伐辽
古代王朝的土地兼并问题,一直是当时人与后人不断探讨与扼腕叹息的事情。这种兼并在宋朝达到了巅峰,但为何没有什么农民起义?更没有出现唐代的黄巢与明代的李自成这样的破坏?北宋疆域图宋朝并非没有农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