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史频道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从两场大溃败看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战力并无长进

2017-11-29 15:15:38      

抗战,主要是抗。战争不是儿戏,在抗的过程中,稍不留心,就吃大亏,丢土失地,遍地鲜血。

当前,一些地方对正面战场牺牲烈士追悼活动让人增添许多感慨。历史车轮不断向前,历史面目越来越清晰,对正面战场烈士的崇敬,说明中国政府对当年正面战场的作用,在认知上,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抗战神剧,很幼稚,很可悲,因为抗战原本不是那样的,绝大多数时间,是中国人在流血,是在节节败退,胜仗极少。在许多的败退中,因各种因素,有英勇的败退,也有窝囊的败退,本帖扯一扯两场窝囊的大溃败。

一、中条山大溃败,被蒋介石称为:抗战以来最大之耻辱

这场战役也叫晋南战役或者中原会战。坚守中条山的是卫立煌长官之第一战区部队。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两场惨痛的大溃败

中条山会战

战役之前,鬼子对中条山已经发动过多次进攻,均未得逞,被鬼子称为“盲肠”。到了百团大战之后,鬼子开始将重心向华北转移,1940年底,鬼子东条英机首相、杉山元总长决定在中国战场“不要单纯考虑南方,确立以北方问题为主的方针”,1941年元月,大本营据此提出“1941年度,特别期待在华北消灭山西南部中央军之一部”的作战方针,矛头直接对准了中条山。1941年4月中旬,鬼子与苏联签订《日苏中立协定》,解决了在北方的担忧后,便开始调集部队(共集结4个师团、4个旅团、满洲军一师和当地伪军一部分,并加强了空降兵和防化兵),进行战役的最后准备。

由于中条山长期坚守,创造了一个奇迹。这个根据地背靠黄河,入口被中国军队完全守住,经过几年间的建设,逐渐成为当时中国在敌后比较模范的根据地,根据地内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算做是在那个艰苦年代能过上相对正常的生活。当时在中条山采取工事防御的中国军队有9个军番号,大约19个师,16万人左右,其中,根据地7个军14个师,外围2个军5个师。

战役发起前,战区长官卫立煌因与蒋介石在与八路军的问题上发生分歧,正在后方以养病名义休息。1941年初,中国方面从鬼子的调动中发现异常,判断中条山将有大的战事,因卫立煌不在位,蒋介石委派何应钦到河南洛阳兼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何应钦到达一战区后,根据新的敌情判断,对原有部署做了改变,即,将原有的拒敌于中条山外的战术原则变更为防守反击的部署态势。

鬼子这次对中条山是下了决心的,其表现一是动员兵力高达10万,二是对中国军队部署安排情报准确,三是事前就对外围进行了的扫荡,部队在各个渡口已于中国军队相闻相见。就说情报吧,从1941年3月份开始,中条山内突然出现了大批走亲戚、做生意的陌生面孔,这些人利用拉关系,扯家长的方式,经过长期踩点,把中条山中国军队的部署、配置搞的一清二楚,战役发起后,又是潜伏的这些人配合空降兵突然袭击中国军队各处的军、师级指挥机关,炸掉通信部门,占领、破坏主要道路和桥梁,使中国军队一下陷入无序。而事前的扫荡,鬼子竟可以通过造谣的方式令中国军队产生错误认识,误导作战部署。

战役发起前夕,国民政府军令部向一战区下达新的指示,且新的指示在战役开始时再次发生变更,使得中国军队在战术指导上,防卫袭扰与诱敌深入互相矛盾,没有开打已经就已经乱成一锅粥。

1941年5月7日,准备充分的鬼子向中条山,分三路发起全面攻击。

战役打响后,混乱的中国军队许多指挥机关又被鬼子破坏,能够收到新指令的部队,接收到的竟然是不同的命令(何应钦下了三个命令,各部队收到的时间不同),面此时,有的部队在抵抗,有的部队已经撤退,完全乱了,即使是集团军这样的高级指挥机关互相也中断了通讯。

中国军队乱,鬼子不乱,三路鬼子按战役预案,迅速突破,战术动作干净利落。只用了三天,鬼子占领中条山,随后封锁各个路口、渡口,开始了对四处逃散,无统一指挥的中国军队的杀戮,惨的很呀。进行抵抗的部队,虽然英勇但不久就被打残,逃散的部队更是不堪一击,大家可以想像,就连唐淮源军长、武士敏军长这样的高级干部都倒下去了,战士们更是无路可走。

战后,鬼子统计:中国军队“被满洲国军队俘约20000名,被日本军队俘约15000名,遗弃尸体42000具,总伤亡超过10万。日军损失计战死673名,负伤2292名”。

中国军队公布:“综合会战,计毙伤敌官兵9900名”,中国军队“共伤亡、中毒、失踪官兵达13751员名”。

二、豫中战役的失败,在国际社会造成重大恶劣影响

所以说在国际社会造成重大恶劣影响,是指抗战中后期,流传着国民政府消极避战,坐等盟军胜利的说法,而豫中会战乃至豫湘桂大溃败,使持这一说法的理由有了可靠证据。

豫中战役也叫河南战役,是著名的豫湘桂大溃败的第一阶段,发生在京汉线的河南南部郑州到信阳段。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两场惨痛的大溃败

豫中会战

战役前,第一战区共有8个集团军,分为两个指挥所,即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上将位于洛阳的基本指挥所和战区副司令长官汤恩伯位于河南叶县的指挥所,各辖4个集团军。长期以来,流传有第一战区当时兵力两种说法数字不同,这两种说法其实都对,40万人说,是指8个集团军,即野战部队人数,60多万是指除一战区外,在战区境内还有战区副司令长官兼鲁苏豫皖四省边区总司令汤恩伯部所属部队,这个四省边区,并不属于一战区,是独立单位,大多是汤恩伯组建、扩编的地方部队和民团,也有20万人之多,这部分人比较复杂,它不是正规部队,所谓在溃败阶段河南农民缴国军的枪,以及“水旱蝗汤”的汤,就是这部分人“创造”出来的。四省边区总司令部并不在河南,而在安徽的临泉,这才是汤恩伯的老窝。

鬼子发动这一战役的目的,总结各种资料,有三个意图,其中两个军事的一个政治的:一是太平洋战场需要一条由中国大陆到东南亚的交通线;二是摧毁占领中国大陆机场,减轻对鬼子本土的突袭压力;三是在太平洋不断失败的时候,在中国战场取得大一些的胜利,抚慰国内。

以前在网上网众们有过讨论,这个豫湘桂战役,仅从打通大陆交通线,鬼子不可能真正实现战略目的,从北京到广西,这长的路线,根本无法长期确保,但实现第二和第三个目的,是有可能的。

当负责第一阶段也就是豫中战役任务的鬼子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拿到这一战役命令的时候,是不认同的,甚至直接拒绝下达命令的大佐,如果中国军队主力不被消灭,这么长的线,打通了也会被重新割断。当然了,命令就是命令,最终还是要接受的,但他提出三个条件:一是从鸭绿江借调架桥机(鬼子全国只有一套),修复黄河桥;二是调用驻内蒙古的战车第3师团;三是要求配属从关东军抽调的航空兵。国内同意了冈村宁次的要求后,战役进入准备阶段,按照计划,抽调华北方面军主力和11军、13军、第五航空军支援兵力共15万人,战役开始前,又增调2个师团,使总兵力达到近20万人。

从1944年3月开始,鬼子开始在炮火掩护下架桥,南岸中国军队没有重炮,无力还击。桥顺利架构完毕。到4月上旬,参战鬼子在河南新乡和开封一带集结到位。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第一战区像中条山战役一般,对鬼子动作根本没有清醒正确判断,不知道鬼子要干什么。李家钰在会议上建议,既然要打,不如先发制人,打击鬼子邙山阵地(鬼子控制的位于南岸的坚固据点,多年来本马甲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一直让鬼子在南岸存在桥头堡?),主动出击,先打乱看鬼子部署,但未被战区采纳。

4月17日,鬼子27师团在洛阳河岸向对面中国军队开火,组织佯攻,战役正式打响。

洛阳这边打响了,一字长蛇阵布署的4个集团军注意力被成功吸引,而鬼子37师团却从汤恩伯防线的中牟,突然突破黄河防线,到4月18日早上,以为是100多鬼子但实际上第37师团全部渡过黄河,直接向郑州杀去。

这时候中国军队,已经挡不住了,装甲坦克为先导的鬼子,对匆忙中前来堵截的中国军队,毫不留情,大开杀戒,郑州守军于21日弃城,随着鬼子主力源源不断加入战斗,中国军队全线崩盘,5月9日鬼子与北上支援部队会师确山,战役目标顺利实现。而中国军队在大逃亡中,四处躲闪,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中将也在溃退中牺牲。

战役期间,许昌守军进行了坚决抵抗,成为这场战役闪光点。

5月底,为遏制鬼子继续向西攻击,一战区改组,陈诚到达一战区,担任司令长官并协调五、八战区全力反击,将战线稳定。由于汤恩伯集团野战主力并未遭受大的损失,在最后阶段,在伏牛山收拾好部队,出击洛阳,有力支持了陈诚的行动。

战役结束后,中国方面宣布:伤亡官佐817员、士兵18327人,日军伤亡4000人;鬼子统计,日军伤亡3350人,中国军队阵亡32290人,被俘7800人。但中国军队丢掉县城以上城镇38座,丢掉了豫南广大地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