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战史风云 >

清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左宗棠建议制造大船火炮

1840年6月,一支英国舰队从印度出发,抵达中国广东海面,打响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在这场持续近两年的战争中,清军一败涂地,几乎没有获得过一场像样的胜利,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清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左宗棠建议制造大船火炮

当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时,28岁的左宗棠正在湖南安化,应亲家陶澍的嘱托,代为抚养陶澍年幼的子女(陶澍已在一年前病逝)。左宗棠从来就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迂腐读书人,非常关心天下局势的变化、发展,就如他自己所言“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虽然湖南与广东相距甚远,但左宗棠一直关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进展。

当年7月,英军舰队离开广东,沿海北上,一路攻陷定海等地,一个月后抵达天津。一时之间,京师震动。天津是京城的屏障。如果天津落于敌手,后果将不堪设想。清朝立国200多年来,这是京城第一次遭到如此巨大的威胁。消息传到湖南安化,左宗棠是夜辗转难眠,奋笔疾书,给恩师贺熙龄写了一封信。

清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左宗棠建议制造大船火炮

在这封信里,左宗棠忧心忡忡地分析:“抑事势之可虑者,虏以数十艘之众,牵制吾七省之兵,主客之势既反,劳逸之形顿异,揆度夷情,必将师伍胥肆楚之谋,用向奴困汉之计。鱼虾扰攘,长此安穷?益饷调兵,劳费何极?是不待攻城掠地,而我先有坐困之势矣!”

在左宗棠看来,英军舰船并不多,却能够牵制清廷7省的兵力,局势非常不利。那么,应该怎么应对英军的威胁呢?

左宗棠一方面建议两广总督出两支奇兵,抄英军的后路:“陆走东莞,逾山而西南,营于缺口海岸;一乘舟下内水,经顺德、香山,收复壕镜,顿兵十字门、九星洋附近各岛。”另一方面,左宗棠提出了更加宏大的御敌之策:“练鱼屯、设碉堡、建水卒、练亲兵、设水寨、省调发,编泊埠之船,设造船之厂,讲求大筏、软帐之利,更造炮船、火船之式,火药归营,修合兵勇……”

清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左宗棠建议制造大船火炮

实事求是地说,当时的左宗棠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并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提出的许多应对之策毫无意义,如鱼屯、大筏、软帐等在近代海战里一点用处都没有。但是,左宗棠关于设立造船厂、制造大船火炮的建议,明显走在了时代前面。多年以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倡导的洋务运动,正是将制造舰船、火炮作为重要内容。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