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战史风云 >

清朝初期的苏州哭庙案是怎么回事?为何让金圣叹丢了性命?(2)

金圣叹之所以被牵连进来,除了写《哭庙文》,还因为平时喜欢抨击官府,看不起官员,在官府眼里是一名“刺头”。朱国治当然要利用这个机会将他一起收拾。

清朝初期的苏州哭庙案是怎么回事?为何让金圣叹丢了性命?

这就是苏州哭庙案。

朱国治全权接管了哭庙案。他给哭庙秀才定的第一个罪名,就是“震惊先帝之灵”。这是因为,顺治皇帝于1月30日病逝,哀诏在2月1日到达苏州。朱国治在江苏巡抚衙门设灵举哀,痛哭三日。朱国治认为,苏州秀才哭庙,是对顺治皇帝的“大不敬”。

在古代,“大不敬”是一种极为严厉的重罪,名列“十恶不赦”之列,向来处罚很重。朱国治有意将哭庙案往“大不敬”罪名上靠,是起了杀戮之心。此外,朱国治还诬告哭庙秀才“抗打朝廷命官”“匿名揭帖”“聚众倡乱”“抗纳钱粮”,请求康熙皇帝“大彰乾断,严加法处施行”。

朝廷派人会审后,将18名秀才以“抗粮谋反叛逆罪”罪名处斩,他们分别是倪用宾、沈琅、顾伟业、张韩、束献琪、丁观生、朱时若、朱章培、周江、徐玠、叶琪、薛尔张、姚刚、丁子伟、金圣叹、王仲儒、唐尧治、冯郅。其中,金圣叹等8人还被抄没家产,等于是家破人亡。

清朝初期的苏州哭庙案是怎么回事?为何让金圣叹丢了性命?

朝廷批复,哭庙案18人与另外几桩案件的犯人一同在南京三山街行刑,共计121人。行刑时间是在7月13日未时(13时至15时)。但朱国治急不可耐,巳时(9时至中午11时)刚到,便即行刑:“俄而,炮声一震,百二十一人皆毕命。披甲者乱驰,群官皆散。法场之上,惟血腥触鼻,身首异处而已。”

在朱国治的包庇下,哭庙案的始作俑者任维初免议释放,官复原职。不过,“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第二年,朱国治因父亲去世,悄悄辞官回家,被朝廷革除官职,江苏巡抚由韩世琦继任。韩世琦知道任维初民愤极大,找了一个借口,将任维初斩杀于南京三山街。

任维初被斩杀那天,苏州老百姓不顾路程遥远,纷纷赶往围观,拍手称快。

顺便一说,其实朱国治也没有好下场。1673年,朱国治在担任云贵总督期间,被吴三桂设计杀掉——据说他死得很惨。至于有多惨,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关键词:苏州哭庙案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