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果将人民币与新台币折算一下(1元人民币约合4元新台币),以复制或扫描一张黑白善本件A4纸为例,台湾各馆中收费最低的一张仅1.5元台币,合人民币约0.40元;最高者也仅一页15元台币,合人民币约4元。我们内地所收取的底本费,与海峡对岸相比,差价竟在数十倍甚至百倍以上!难怪台湾学术界的朋友常抱怨说,内地图书馆收取巨额底本费,不仅于情于理不通,而且是一件让他们极其扫兴、极伤感情的事情!我国著名《水经注》研究专家陈桥驿先生曾疑惑地问:“中国人在国际运动场、游泳池之类的地方很懂得要为国家争点颜面,至于包了飞机到处参赛,用高薪聘请洋教练等等,也显得出手大方,风格可嘉。但在图书馆这样重要的文化事业上,为什么不想为国家争点颜面、表现一点风格呢?为什么老伸手向那些阮囊羞涩的知识分子和研究生们要钱呢?”(陈桥驿《郦学札记》第362-364页,上海书店2000年版)陈先生的疑惑,我想也是广大读者的疑惑。
因之,巨额的底本费,就成了横亘在读者与善本之间的一道天堑!在很多装修精美的图书馆善本室,桌椅古朴,窗明几净,但读者寥寥,门可罗雀,因为有很多读者望书兴叹,知难而退了。
●进退无据:古籍整理与研究者的困惑
古籍整理与研究,是一项貌似与现实社会无有关连,而实际上与文化传承、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的事业。在我国历史上,如西汉末刘向父子校理群书,东汉郑玄等人遍注群经,魏晋隋唐间诸经义疏之作,宋明时期如《太平御览》、《文苑英华》、《永乐大典》等大型类书的编纂,都是一代盛事。而清乾隆朝官方整理《四库全书》与民间考据学家全国性的、大规模的古籍整理与研究,更是一度成为“显学”。也正因为历代学者与政府的努力,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古籍,这是一笔不可估量的文化遗产。在上个世纪的前半期,由于战乱频仍,国势危殆,古籍整理与研究自然不可能受到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也很重视古籍整理与研究,各大学及研究机构相继成立了古籍整理研究所等单位,专门从事古籍的整理与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今天整个社会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从事古籍整理与研究的学者,却处在进退无据的狼狈境地中。众所周知,在我国的高校与科研单位中,“重理轻文”是久已有之的现象;而在人文学科中,古典文献专业又处于极其弱势的地位。凡国家与各高校及科研单位,一旦涉及到专业的裁撤、学位点的变动、机构的合并等,首当其冲处于最不利地位的就是古典文献专业与古籍研究所等机构。古籍整理与研究者所面临的至少有“五难”:即职称提升难、人才培养难、项目立项难、成果出版难、成果获奖难。我们在此,只就与本文主题相关者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