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人物志 >

别把古籍整理活活掐死(6)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上升,像国家社科基金与各省市、各高校的科研项目中,人文学科的项目经费也不断增加。但在这些项目所设的类目中,你会发现根本没有古籍整理的专类与方向,古籍整理只含在个别大类之中,甚至有的项目明确规定不包括古籍整理与注释等。因此,古籍整理者的项目申请,一般而言,多通过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委员会,或者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来申报课题,但后者的经费多以资助出版的方式流向了出版单位,故学者申报多通过古委会来立项,而古委会本身经费有限,又因为涉及全国各地的古籍所与其他单位,因此具体到每个申请者时,其项目经费就很难与国家社科基金等相比。古委会的个人项目少则数千元,多者一般也不会超过3万元。而在这有限的经费中,仅底本费一项就将占去绝大部分。因此,整理者只好放弃对该书的复制。而变通的办法则是:如果该书有其他本子(通常错讹较多),则用之为工作本,校对与迻录善本;如果该书为孤本或与他本相较异文太多,则只能钞录。而这都是古籍整理中最应避免的大忌,因为凡是底本选择不当或者钞录太多,则整理中出现的讹、脱、衍、倒现象也就越多,而这样整理出版的古籍,在点校质量上根本就无从保证。

正因为如此,古籍整理者在选择项目时,首先考虑的就是获得古籍善本的途径是否畅通,按理来说如各大馆中所藏的从未公诸于世的手稿本、稿本、钞本、日记、笔记、档案等罕见古籍,应当优先考虑整理,但各馆中多将此类古籍视为奇货,要价不菲,学者在选择课题时也就往往有意避开这些“硬骨头”,因为大家都心知肚明,要复制或者钞录到这些书,有着极大的困难。或者是需要一笔巨额的底本费,或者是像笔者在苏州图书馆所遭遇的一样,即使钞录也不被允许,劳而无功,最终舍弃。因此,还不如不碰为妙。

关键词:古籍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