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还忆及许多专家学者与中华书局的深情厚谊。启功先生总喜欢说中华书局是他第二个家,何兹全先生自称“中华同事”。往事历历,令人动容。
仁者仁心
读《翠微却顾集》,我在为专家学者们与中华书局精诚合作而感动仰慕的同时,还要对出版业同行——中华书局的编辑出版家们表达由衷的感佩。
中华书局的百年大厦,是所有中华书局人共同创建的,是历代中华书局人同舟共济,在学术智慧和时间生命上无私奉献的结晶。《翠微却顾集》中重点回顾了贯穿二十四史点校工作始终的三位学者和编辑专家,即顾颉刚先生、宋云彬先生和赵守俨先生。1971年以后,顾颉刚先生受命负责“总其成”,用一周的时间写就了题为《整理国史计划书》的万字长文。二十四史点校本出齐后,70岁的顾先生还写了一篇长文来总结,主题则为“努力做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体现了可敬的老一辈学者在专业上有始有终、追求完美的精神。宋云彬先生在二十四史点校起步阶段,作过巨大贡献。1958年刚在杭州被错划为右派的宋先生被调到中华书局来工作,9月13日抵京,也正是这一天前四史工作正式启动,他立刻一心扑在编辑工作上,可谓宠辱皆忘,9月16日他就写成了“关于标点《史记》,集齐三家注的若干问题”的建议。赵守俨先生则是二十四史点校工作的实际主持人。赵先生1958年进入中华书局,完整地参与了历时20年的点校工作,同时也就成为中华书局历史学科古籍整理项目的直接规划者和实施者,甚至为1982年后全国的古籍整理规划工作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书局编辑家们的认真而又具有高水平的工作往往成为学术界和出版界的佳话。《翠微却顾集》中记载了周振甫先生为钱锺书先生的巨著《管锥编》写出数万言的审读意见,王仲闻先生为《全宋词》编辑审读写下厚可盈尺的审稿意见,都是最典型的编辑工作事例。钱锺书先生采撷了周先生许多精当之论补充到书中,并在序言中写下“小扣则发大鸣,实归不负虚往,良朋嘉惠,并志简端”,真诚表达了谢意。唐圭璋先生在《全宋词》的合同署名栏亲笔补上王仲闻的名字,除了他们的高风亮节,可以说是编者作者相互成就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