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回来,陆逊的传记里,其实找不到他曾出身儒生的直接证据。
不过,夷陵之战奠定了陆逊在孙吴的地位,权力稳固后,他便常对治国发表意见。他厌恶法家的施政理念,建议缓刑罚、宽租赋,并规劝君主及皇子览经典、遵仁义、黜小人。
这些主张表明,陆逊推崇礼教与德治,是典型的儒家士大夫。这样看来,即便无法证明他的儒生背景,“书生”之于陆逊也不失为一个恰当的侧写。
而孙权完全相反,喜爱酒宴、打猎、冒险、恶作剧和一切奇异事物,视儒家教条的框束为无物。王永平更直指孙权在政治上崇拜曹操,向往法家专制统治。尽管陆逊时常劝谏,孙权却不以为然。
陆逊和孙权的矛盾——或者,用许多历史学家的话说,江东大族和孙氏政权的矛盾——在他们的晚年总爆发:孙权想改立储君,以丞相陆逊为首的许多朝臣则强烈反对。
这场冲突长达数年,身处漩涡中心的陆逊态度激烈,丝毫不肯退让,为了原则宁愿彻底得罪孙权,甚至付出生命。
冲突的深层原因,学者早已从不同角度作过剖析。很少被提到的是,回望早年那个身段柔软的背影,此时的陆逊有些东西一以贯之,换个角度看又好像变了个人似的。
“疏迟”吗?
似乎有一点。
“忍辱负重”吗?
几乎不再。
“书生”吗?
作者丨张哲
编辑丨李阳
校对丨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