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他是否在暴风雨中放过风筝,富兰克林对于闪电的解释相当准确。他在1756年入选英国皇家科学院,被授予代表最高荣誉的科普利奖章。欧洲的大教堂也很快都安装上了避雷针。威尼斯钟楼自1388年以来已被雷电击中和烧毁了6次,但自从安装了“富兰克林避雷针”以后,就再也没有这个问题了。
富兰克林成了科学界的红人,他在欧洲尤其是法国大受欢迎。这一点后来在美国争取赢得独立时被证明是美国的一大财富。他的声誉以及与国王路易十五的亲密关系使他成为美国寻求法国援助时的最佳大使。由此看来,富兰克林对闪电的痴迷居然在说服法国人站在美国革命者一边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英国,乔治三世对富兰克林政治观点的厌恶也波及科学领域。他下令不许在宫殿上安装富兰克林避雷针。他怀疑这是某种诡计。它们不是将电无声无息地导入地下,而是被叛乱分子秘密地将闪电导入皇家建筑。他要求皇家学会主席约翰·普林格尔否认富兰克林的电理论。普林格尔立即辞职,他说:“你可以改变国家法律,但改变不了自然规律。”
时至今日,每到阳春三月,风筝高放,五彩缤纷,袅袅飘摇,犹如只只轻盈的蝴蝶、振翅的小鸟在空中争奇斗艳,情景十分有趣。鲁迅先生在《风筝》一文中曾对乡村放风筝时的情景作了一番具体描写:“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都吐蕾,和孩子们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不久前,在上海中山公园举行的首届民俗风情游艺会的中央广场上空,几十只凌云高越、各带巧思的潍坊风筝,组成了一幅绚丽多姿、光彩夺目的美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