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杂碎”(Chow Chop Suey)作为美式中餐的“鼻祖”,李鸿章为其带货的故事广为流传。
1896年8月,李鸿章以钦差头等出使大臣身份访美,不单受到高规格礼遇,这位“清国铁腕人物”的一举一动也被美国媒体无限放大。从登上“圣路易斯”号邮轮开始赴美旅程,随行的美国记者便记录起他的饮食起居,比如他总是在自己的舱房内吃饭,饭菜由自带的厨师团队准备,几乎每顿有鱼翅、燕窝、烤鸡和米饭,这是74岁的老人在陌生国度难得享用的家乡味道。医生建议他少吃多餐,如有必要,一天之内只允许吃一顿西餐。
细心的记者发现,李鸿章参加前国务卿约翰·沃森·福斯特的招待晚宴时,除了饮用少量香槟,吃了一丁点儿冰淇淋外,“根本就没碰什么别的食物”,与他在纽约华尔道夫酒店招待有中国工作经历的美国外交官时的表现如出一辙,“几乎没怎么碰面前的佳肴,而且滴酒未沾”,直到仆人端上中国厨子用中国厨具准备好的真正晚餐,他才饶有胃口地吃了起来。根据《纽约时报》的描述,“这份中餐一共有三道菜,即一份切成方块的煮鸡肉,一碗米饭和一碗青菜汤”,华尔道夫酒店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中国厨子用中国锅盆器具准备的中国菜,怎能不引起美国人民的效仿?有记者就宴席上的菜品采访工作人员,有人用中文告诉他是“杂碎”,即各种各样杂七杂八的菜,结果那位记者把“杂碎”理解成了一道中文菜名,音译为“chop suey”发表在报纸上。
借助名人效应,“李鸿章杂碎”在美国流行开来,成为当地中餐馆的招牌菜,不过此“杂碎”非彼“杂碎”,中堂大人恐怕也没料到自己从来没吃过的一道菜会成为美国最著名的中国菜。早在他访美之前,炒杂碎即已存在,华裔记者王清福(Wong Chin Foo)1884年在《布鲁克林鹰报》介绍“中式特色菜肴”时,提起“炒杂碎”,说它“兴许可以被称为中国的国菜”:“每位厨师做菜时都有自己相应的一套食谱,里面的主要食材有猪肉、腌肉、鸡肉、蘑菇、竹笋、洋葱和胡椒等。这几样应该是不变的主料,至于鸭肉、牛肉、萝卜干、豆豉、切片山药、豌豆和菜豆等原材料,加或不加则视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