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今朝论史 >

交税,铸造,解运,发放:一个银锭在明帝国的流通史

文|张磊

随着大明宝钞的一路贬值,从未完全退出流通领域的白银在上下激荡中崛起,引发国家和社会整个趋于货币白银化的时代进程,从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逐步推广到北方,明代的赋役、工商税收领域逐步白银化,在军事供给领域也渐渐白银化。万历九年(1581),一条鞭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标志着明代赋役制度白银化的完成。这前后,全国各府州县先后编撰出“赋役文册”“赋役全书”,国家层面编撰出《万历会计录》,充分反映出国家财政赋税在以征收货币白银为内容的情况下,明代国家可以从数目字上对财政进行统一的会计和预算,包括铸造统一的银锭。

财政收支白银化的另一个结果是白银的标准化,明王朝开始要求各地铸造银锭。嘉靖八年(1529),户部尚书李瓒奏:各处解到库银率多细碎,易起盗端,乞行各库州县,今后务将成锭起解,并记年月及官吏、银匠姓名。嘉靖十四年要求每二十两倾成一锭。嘉靖四十一年要求“每五十两煎成锭,转解太仓,以备文武官员折俸等项支用”。在明朝政府的意识中,标准化、统一的银锭对官方有重要的意义,至于市场上白银的形态、成色并不关心,这或者是基于之前货币政策失败的谨慎。

我们由此可以勾勒出一个银锭的流动史。

交税,铸造,解运,发放:一个银锭在明帝国的流通史

首先是官府收银子。到了交税的时间,各类纳税群体按照官方的成色要求,提前准备好相应的银子,或市场兑换、或借用、或售卖收银,不一而足,总之要与市场发生关系。这一环节,对银子形态无要求,大小、银钱、银块、银币都可以。在准备好后,到了官府规定的时间,前往官府进行交税。按照规定,官府在收银处设置木柜,上面凿一小口,在木柜上架设天平;天平是用来称重的,同时还会有专业人员看银子的成色。当然各地会有不同程度的加派和折算,甚至胥吏还会有敲诈勒索。在核实银两后,现场工作人员会给纳税者开收据,同时将银丢入柜中。到了晚上,打开柜子,进行秤兑。

关键词:明朝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