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今朝论史 >

1949年毛泽东关于建设新中国的思考和实践(9)

那么,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实现经济恢复和发展呢?对此,毛泽东是有着清晰的认识和思路的。1949年4月,他就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被称为“四面八方”的重要经济政策。这从大的方面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实际上也是整个经济恢复时期的指导方针。在这一整体思路的指导下,根据1949年的实际情况,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战线的主要工作是稳定经济秩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国民经济的初步恢复。

打击不法投机资本,稳定物价。新中国成立之时,许多新解放区经济比较动荡,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恶性通货膨胀仍在蔓延,一些不法投机商趁机兴风作浪,致使经济秩序混乱,物价猛烈上涨。要想稳定经济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必须首先解决好这一问题。1949年下半年,经毛泽东同意,以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上海为主战场,人民政府采取断然措施,打赢了“银元之战”和“粮棉之战”,沉重打击了不法投机资本,稳定了全国物价,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通过这场斗争增强了实力,初步取得稳定市场的主动权,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创造了条件。

平衡预算,统一财经。通过市场较量使物价回落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要在根本上稳定物价,必须做好国家财政预算,达到收支平衡和市场物资供求平衡。当时新解放区的财政处于分散状态,中央政府担负着军费、生产恢复和赈灾救济等巨额开支,财政赤字严重。

针对这一状况,毛泽东指出,要做好国家财政预算和统一全国财经工作。对于1949年的最后两个月来说,在物价初步稳定的基础上,尽快做好1950年的财政预算,制定来年的财经政策,便是经济工作的当务之急。1949年11月和12月,毛泽东密集召开、参加有关财经工作的会议,研究相关问题。

关键词: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