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城,古代胜者对战败方的惩罚形式之一。人们印象中,这种形式的报复行动应该存在于遥远的古代,可近代就发生了惨烈的屠城事件,最有代表的是曾国藩指挥湘军攻陷太平天国都城,进行的屠城事件。
1863年,曾国荃率领湘军攻陷了雨花台,湘军水师也进入护城河,南京被湘军死死包围着。太平天国这次是难以回天了,次年六月,洪秀全病死,李秀成辅佐年幼天王洪天福贵,拼命死守了一个半月。
南京城墙尤其坚固,眼看死攻死伤惨重,湘军在靠近太平门附近的城墙根下挖掘地道,埋设炸药。1864年7月19日清晨,随着连续不断的爆炸声,坚固的城墙被炸开了一道二十多丈长的口子,湘军蜂拥而入。
尽管太平军组织了多次反击,可都以失败告终,太平天国就此灭亡。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太平军这次连寇也做不了了,曾国藩的报复随之开始。资料显示,湘军进入南京之后,见人就杀,见屋就烧,见财物和女子就抢。
据曾国藩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关于对湘军屠城的记载,“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
究竟杀了多少人?至少10万人。屠城行动共历时三天,杀的南京城内血流成河,尸体随着河流涌入长江,几乎致使长江阻塞。由于清朝对记载屠城事件的资料进行了销毁,如今我们只能从一些只言片语的记载中管中窥豹。
其实按照现在的眼光来看,杨乃武和小白菜被清廷平反,可不是慈禧“为民做主”,因为她的原则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宁与友邦不予家奴”,一个举人的生死,远不如圆明园丢了一块石头重要。
1862年3月,湘军曾国荃部离开安庆东下,拉开进攻天京的序幕,各地太平军在湘军的全面进攻下节节败退。之后天京外围形势更加严重,11月,曾国荃部进驻城东孝陵卫。
左宗棠是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其主要功绩是平定太平天国、平定捻军之乱、剿灭陕甘回乱、收复新疆,与法军作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