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入值军机处对于他个人来说是件非常不幸的事情。可以说是左宗棠从政以来“最受屈辱”的时期,并没有值得夸耀的。因为,两次入值军机只是慈禧(西太后)为削弱左宗棠的权力,防止左宗棠妨碍自己与俄、法签订协约而制定的一个“明升暗降”的计划而已。
两次入值军机,第一次使得左宗棠离开了自己的队伍,没有了兵权;第二次使得左宗棠脱离了抗法前线,丧失了调动军队的权力。在军机处,左宗棠第一次为军机大臣主管兵部,第二次为军机大臣主管神机营,第二次的权力更是明显被下降。
作为像左宗棠这样性格特征非常明显的“帅级”官员来说,在外领兵、治理地方才是他发挥能力的地方,到了北京比他官大、职权大的人何止两三个!那么,西太后为何会如此?其本质就在于慈禧已经变了,已经不再是之前的西太后。
(1)慈禧1881年之前后,为什么变化这么大
西太后先是在1865年除了奕䜣的“议政王大臣”头衔,从而夺取了“两后一王”最大的权力。去除这个头衔后,奕䜣就和其他首席军机大臣没有区别了。等到了1884年中法战争失利时,西太后以此为由发动“甲申易枢”政变,将奕䜣内阁全部替换。到此,西太后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最高且没有竞争对手的决策者。
在这期间,东太后慈安在1881年三月的暴崩,其意义更为重大,它也是奕䜣被彻底驱逐出权力阶层的根本原因。
西太后是作为妾的身份掌握政权的,古代中国包括皇帝在内实行的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慈禧的“太后”是因为“同治”而被抬上来,即使如此在传统中国的士大夫眼中仍然没有“正宫皇后”东太后重要。由此,东太后的离奇死亡,西太后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发号施令了。
(2)权力地位的变化,让慈禧有了不同的想法
1881年之后,西太后就与之前的她截然不同。
之前的慈禧在治国方面的许多见解还是可以的,比如坚决支持左宗棠平定西北(1866年)、收复新疆(1875年)。慈禧都坚定地支持了“少数派”的左宗棠,历史证明她做的是对的。
然而,自1881年之后,慈禧在大政方针上的错误居多。例如中俄伊犁问题、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第三次政变(戊戌政变)、意欲废黜光绪导致的利用“义和团运动”催发出“八国联军”等,这些都是非常重大的错误。甚至可以说,这些都导致了对中国的巨大伤害。
1881年前后,西太后的治国心理大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她彻底掌握了权力,不必再像以前每个重大决策必须要经过深思熟虑,不能有错,因为有错,就会被奕䜣超越。就会被一直不显山不露水的东太后有说话的机会。
同时,掌握大权之后的慈禧,主要思考点就在如何稳定政权上。“保住政权”与“稳定政权”的思路就不一样了,前者要显示出自己虽然是女人但比男人更强,后者则是如何运用权力斗争来稳定既定的统治地位。
前者的主导思想虽然也以稳定为主,但在可以凸显“自己正确”“女人比男人强”的情况时,可以打打拼拼;后者的主导思想就是稳定了,不要出事儿,满汉问题是清朝永恒的矛盾。
左宗棠被削权,不代表李鸿章可以被重用,在中法战争期间,慈禧指定的谈判负责人并非李鸿章。
如果说南怀仁设计的那辆蒸汽车是第一辆概念车,那么袁世凯送给慈禧的就是北京历史上第一辆真正的汽车了。不论怎样,这对北京来说还是新鲜玩意儿。身为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总想着怎样讨好这位“老佛爷”。
对于慈禧太后而言,李鸿章绝对算得上是大清帝国的肱骨忠臣,李鸿章书生出身投笔从戎,从曾国藩的幕僚到淮军统帅,不但得到了老师曾国藩的不停提拔,长期垂帘听政掌握清政府最高权柄的慈禧太后也对李鸿章青睐有加。
珍妃,就是恪顺皇贵妃,出生在1876年,是满洲镶红旗人,是原任户部右侍郎长叙的女儿。第五个女儿是珍妃,是妾室所生,除了珍妃,长叙的女儿还有一位也入了宫中,就是四女,成为了瑾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