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下麻痹,对日无备且一片混乱
战前,清廷对日警惕不足,更不了解日本一战决心,后果是举凡指挥体系、兵役制度、装备更新等各个方面均逐渐被日本抛在身后。对日本,清廷出现致命的误判。对日情报为零而日本却派大量间谍掌握了清的上下军情,还窃得清的密码,使清对日单向透明。
清廷中负责对日防务、意见建议能够左右枢机对日决策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低估了日本一意发动战争,侵略中国的野蛮决心,一厢情愿地认为日本不会开战,一误再误,枢机中也无人能予以匡正。
朝鲜危机出现,驻日大使汪凤藻、驻朝商务大臣袁世凯密报日本正在增兵求战,李鸿章仍主观地认为日本首相“伊藤尚明大局,不致嗾韩匪起事”,“伊藤与吾交好,非虚伪”,日军却大举入朝,占据仁川、汉城一带战略要地,做好了先发制人的准备。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局,清廷一开始表示震惊,但又认为日本只是“造声势”、“争体面”,仍做着完全凭外交手段退敌的迷梦。此后,随着日军的步步进逼,前线将领提出“事至今日已无可闪避,不如制敌先机,予敌人以迎头痛击,挫其锋锐”,但李鸿章却给提出先发制人建议的人记过处分,认为“日本添兵,虽谣言四起,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
清廷指挥决策层对战略形势的误判,到了如此荒谬可笑的程度,战争的布置准备也就可想而知。正如当时美国驻华大使田贝在致美国总统的秘密报告中指出的那样:“中国以完全无准备状态卷入战争,乃史无前例。”
直到战争爆发,清廷仍对战争全无设计和谋划,既没有一套应付日本进攻的战争构想,更没有制定出应付各种可能情况的作战预案,战略指挥完全是反应式的,战争动员、兵力布势、后勤保障处处后于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