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社会记忆 > 正文

在香港,“爱国”与“民主”为何看似水火不容?(2)

爱“文化中国”但不爱“政治中国”,同时深爱着英国和美国,以及既不爱“文化中国”、又不爱“政治中国”,只爱英国和美国,这两种“爱国”在香港的精英阶层及部分中产阶级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当然,在青年里似乎也愈来愈多。

至于“民主”,毛泽东亦曾说:“实际上,世界上只有具体的自由,具体的民主,没有抽象的自由,抽象的民主”。

换言之,除了“爱国”,我们也要具体地看“民主”。棘手的是,现时“民主”在香港已被严重地抽象化,上升至形而上(甚至神学化,把“民主”和“普选”弄成拜物教)的层面。你问支持民主的港人“民主为何物”,大多数人都无法准确回答,只能支吾以对说它是好东西,就像你问教徒“神为何物”一样,他们只能回答衪是至善至美的。

作家陈冠中指出:“爱国和民主一样,对我们来说都是后天慢慢建构出来的。”这意味着“爱国”和“民主”都是实实在在的、有历史的东西。因此,要准确理解两者的内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就要从香港的历史背景中出发探讨。

一直以来,香港都有充满爱国意识的政治活动。孙中山的“反清”革命,二十年代的省港大罢工,抗日战争时作为救国基地,建立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这些都是港人的爱国主义表现。

然而,学者强世功指出:“爱国主义在香港依然是一个特别的概念。香港人确实爱国,保钓运动比内地还积极,可不少人说他们爱的‘国’是祖国河山、历史文化等等,而不一定是政治实体。”要理解这里所指的那种特别的爱国主义概念,就必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说起。

形成这种特殊的爱国主义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所谓“用脚投票的移民”。国共内战引发了第一次“难民潮”。为了逃避战乱,大量内地难民逃难到香港,当中不乏由上海逃港的资本家及国民党成员。

关键词:香港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