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社会记忆 > 正文

在香港,“爱国”与“民主”为何看似水火不容?(3)

其后内地的两次政治运动相继引发第二、第三次的难民潮。不难发现,他们逃到香港的原因,是希望逃避国内的战争及政治运动。因此,能够逃到香港的移民,他们几乎都拥有着恐共、反共情绪。

然而,由于他们长期在国内生活,视中国为他们的祖国、他们的根,所以他们即使有多害怕及痛恨中共政权,亦不会否定中国。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港人“反共不反中”的特殊爱国主义。根本上来看,这种“爱国主义”是冷战的特殊产物,它建基于能够将政权从国家独立分割出来的假设。

至于“民主”,当时港人的生活条件非常差,所谓“搵朝唔得晚”(早上赚的钱,不足以支持到晚上),为了生存“搵食”(工作),根本无闲理会政治,而且教育水平低,不了解自己的公民权利及自由,形成政治冷感。

即使有政治意识,在当时港英政府的独裁政治制度下,政治只是富人和精英的玩意,一般平民百姓根本没有任何渠道参与政治,因此当时只有零星的政治团体,例如香港革新会、香港公民协会,以及香港民主自治党等等。

火红年代:“爱国”与“民主”的萌芽

到了六十年代,六六年“反天星小轮加价”运动及六七年“反英抗暴”的爆发,象征着“爱国”与“民主”在香港的萌芽。其后的七十年代,更加被称为“火红年代”。自1970年起,当时的大学生相继发动及参与“争取中文成为法定语文运动”、“保卫钓鱼台运动”、“盲人工潮事件”、“仁义新村事件”、“反贪污、捉葛柏运动”等社会运动。“爱国”及“民主”这些概念逐渐在学生的脑海中扎根。

“反贪污、捉葛柏运动”,图片来源:羊城晚报

“反贪污、捉葛柏运动”,图片来源:羊城晚报

关键词:香港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