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人物志 >

泰山:从海岛山地到文化圣地(10)

除帝王外,文人墨客的影响力巨大而持久。素王独步泰山,留下名山圣人相映生辉的千古绝唱:“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之语不知激励、抚慰了多少仁人志士;李白“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简直就是泰山观光招募令。同样,升斗小民的进香祈愿也让泰山更进一步深入人心,历史时期分布于各地的东岳庙、元君庙等泰山庙宇更是就近慰藉着华夏子孙的心灵。

当然,对“第一山”的选择,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相对高度和山的形态。泰山掀斜抬升带来的拔地通天气势,在古人没有“等高线”概念、不知绝对海拔高度的情况下,其相对海拔就成为制胜高度:有泰山一般雄伟气势,且山岳形态又“如坐”“稳固”者,鲜见,其尊荣气度呼之欲出。这似乎也正合儒家所希望的“稳如泰山”般天地人间秩序与处事心态。

泰山封禅、祭祀、祈愿、登攀的背后,是各类人等心愿的集结与寄托。笔者在给韩国同仁《中国泰山研究》一书的序中曾写道:“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黎民百姓把内心最神圣、最私密的愿望说给泰山听,中国人对一个山地的信任与依赖从来没有像对泰山这样,泰山已然成为国泰民安的象征。”

不独中国人,百年前登上泰山的德国汉学家卫礼贤也有同感:“泰山是中国的奥林匹斯山。在中国,从古以来它一直占据着显著位置。它气势雄浑,庄严肃穆地盘踞在这个地区。登上这座大山总是一种有意义的经历。”

泰山:从海岛山地到文化圣地

中国宏观气候格局和黄土以及黄河的分布

关键词:泰山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