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人物志 >

泰山:从海岛山地到文化圣地(7)

嬴秦人在西垂励精图治上百年,被周王室认可并复姓得祀后,表现出了极强的对东部的历史记忆与认同:一是西迁祭祀时最尊白帝,而白帝则是源于东部被嬴秦人奉为始祖的少昊;二是保留东夷人的人殉习俗;三是其主墓道朝向东部;四是西首葬,面朝东部。古代中国陵墓唯独秦代陵墓主墓道一律朝东,为何?“面东,昭告自身之所从来,蕴含着对故土的眷恋”“这种朝向东方的葬俗恰能表达他们‘不忘其本’、返本归根的心理”,嬴秦人坚定的东向意志可见一斑。虽然从西迁至秦始皇东巡时隔800余年,也许嬴秦一族已经忘记所本事物的原意初心,但早期被压抑超百年之久的强烈东部记忆或许早已变成了心灵深处的潜意识,某种程度上说,这也可能是嬴秦人自西向东攻城略地最终实现统一的重要原动力。

从始皇得天下后的行动或许可以回答,一是以其族姓在嬴汶河流域设置“嬴县”,二是统一第三年便东巡泰山并行封禅大典。封禅是泰山几乎独有的仪式,是先秦人士鼓吹的上古帝王之礼,是宣扬“告成功于天”的天人合一的政治礼仪。始皇五次出巡四次至东部地区,并审慎而隆重地封禅了泰山,成为第一个有确切记载并留有碑刻遗物的帝王,开启了后世帝王一统天下后争相至泰山封天禅地的先河。从泰山拔地通天且岱顶具备最适宜的天人对话平台以及文献记载看,泰山祭祀封禅等传统当由来已久。稷下学宫作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也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塑造者、推广者,掌握了强大的话语权。其中泰山封禅的入门资格与祥瑞条件等的限定,当是稷下学宫的精心“创设”,这一切尽在托为管仲所作的《管子》佚书《封禅》篇中,成为以后儒家讨论封禅与泰山的理论基础。其历史背景是当时的社会需求与历史的必然趋势:由于只有一位合法的天子能够行封禅之礼,所以封禅和泰山都与中国的统一相联系,这反映了东周王朝走向衰亡与纲纪混乱、社会动荡时的人心所向。五行学说与封禅说的共同作用,加之对长生不老等的祈求,成就了一代雄主秦始皇的泰山之行。用巫鸿的话,一旦举行了封禅大典,帝王和泰山就不再是原来的皇帝和泰山了:泰山由于被“封”而崇而尊,皇帝则由于行了封禅大礼而延受天命,他对国家的统治是秉承天意的行动。

关键词:泰山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