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马海德认识了改变他未来人生轨迹的3个人:一位是美国记者、作家史沫特莱女士;另一位是上海租界督察、新西兰人路易·艾黎;第三位便是宋庆龄。“听父亲讲,在一次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家庭舞会上,他对面坐着一位个子不高,却非常美丽、高雅的女士。父亲走上前去请她跳舞,后来才得知,这位女士就是国父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在他们的影响下,父亲逐步转变成为一名思想进步的青年。”
周幼马说,父亲是工人家庭出身,由于是外来移民,因而受到美国社会的歧视。当时西方正处在经济不景气时期,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正在完成第二、第三个五年计划,经济蒸蒸日上。这一系列因素,加上在上海受到进步思想影响,使父亲逐步树立起了参加中国革命、为中国人民服务的信念。也是从那时起,宋庆龄和艾黎成了马海德最忠实的朋友和老师,不管风云如何变幻,对父亲来说,他们都是最值得信赖的人。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经过湘江血战、艰苦的长征,来到了荒凉的陕北。那时,从司令到战士,乃至随军家属的健康状况都令毛泽东非常担忧。当时,红军中没有一名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生。1936年3月,毛泽东请宋庆龄帮助找一名医术水平高的外国医生来陕北苏区。“毛主席之所以要找外国医生,大概是考虑外国人容易通过国民党的封锁线。于是宋庆龄找来了我的父亲。”
1936年3月,马海德来到了西安,3个月后,宋庆龄请他到家里谈话。“宋庆龄交给父亲半张5英镑的纸币,并叮嘱他会有人拿着另一半纸币和父亲联络,如果纸币对得上,父亲就随他走。”于是,马海德踏上了寻找红军的道路。他先联络上要去陕北苏区采访的记者斯诺,两人一起住在西安的西京招待所等候。不久,一个商人模样、自称卖古玩的人,拿着半张5英镑纸币和他们接上了头。“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共地下党特工‘董牧师’。在临潼温泉,他们与中共保卫部部长邓发秘密会面,当地到处可见悬赏200大洋换‘共匪’邓发人头的告示。在为父亲和斯诺安排行程时,邓发用带有广东腔的英文说:‘本打算用张学良的飞机送你们去延安,但他的美国飞行员是新来的,不十分了解,执行这样的任务,难保他不会说出去。’”就这样,马海德和斯诺乘军车先来到延安,随后牵着毛驴进入中国工农红军的临时驻地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