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郭沫若为曹操翻案的著作,他虽写了一些理论方面的文章,但最能表现他为曹操翻案思想的是他的五幕历史剧《蔡文姬》。郭沫若本人在《蔡文姬》的《序》中曾说,他写《蔡文姬》主要“就是替曹操翻案”,他在剧中也确实以他多年对历史的研究所掌握的材料,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曹操。剧中的曹操是个民族英雄,翻了小说和戏曲舞台上曹操的案。首先在人物扮相上,《蔡文姬》中的曹操是个英俊小生,再不是戏曲中狡猾、奸诈、凶狠的一个大白脸,表演上也充分显示出他潇洒、气魄有作为的汉丞相的形象。他统一安定了北方,派董祀、周近去匈奴,迎接因战乱而流落异国他乡十二载的蔡文姬,回中原整理其父蔡邕的著作,参加编纂国史。这一举动,一者说明在曹操的治理下中原是安定的、富庶的;二者这迎接蔡文姬回国修史的本身也是一番宏图大业。在剧的一开始,所描写的迎接蔡文姬的形式是充分说理的,对待匈奴的态度是友好的(给匈奴单于带去了许多礼物),而不是凭借汉朝的强权政治和军事武功,让人感到曹丞相是个政治开明的伟大人物。在蔡文姬一时难以割舍与左贤王和两个孩子的感情,周近做她的说服工作,向她宣传中原地区在曹操治理下的盛世,赞美曹操时说:“他(指曹操)的那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你如果立在他的面前,就好像自己的心肝五脏都被他看透了一样呵。”他有“以天下之忧而忧,以天下之乐而乐”的宽阔胸怀,能关心人民的疾苦,实行开明政治。董祀亦说:“他(指曹操)锄豪强,抑兼并,济贫弱,兴屯田,使流离失所的农民重新安定下来,使纷纷扰攘的天下重新呈现出太平的景象。”《蔡文姬》中还描写了曹操处事的大度,能容忍,赏罚分明。他遇事能“当机立断,执法如山,只要你一有错处,他是丝毫也不容恕的。就是自己的儿女,他也要加以处分。(23)”剧中当他偏听了一面之辞,说董祀在迎蔡文姬归来的途中有“行为不轨”之事,他便要判董祀死别。但当后来听蔡文姬讲董祀是在作她的思想工作时,他能知错就改,不仅收回了成命,还将董祀晋升为典农中郎将,并从中作伐让董祀与蔡文姬结成婚姻。同时还描写了曹操能任人为贤,广罗人才为国家所用。周近说他手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他们都是一些了不起的人,他们对于曹丞相都是心悦诚服的”,“曹丞相能够用人,就是他的一项大本领。什么人在他的手下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