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家的笔下,这样的例证是很多的。因此,小说《三国演义》中对曹操做了某些加工改造也是可以理解的。《三国演义》在长期的成书过程中,受到当时社会上正统思想的影响,具有“尊刘贬曹”的观念已是一个明显特征,作家要尊正统思想的代表刘备,就必然要贬斥曹操、孙权。不仅是要对他们本人的行为进行褒贬,而且连他们周围人物的政治态度都随之改变。像徐庶这个人物,在蜀能为刘备谋划,进了曹营,不管曹操如何厚待,都是一言不发。作家为表现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政治态度,总是不惜采取所能采取的任何手段,对自己作品中的人物、情节进行加工改造。对于曹操这个人物,罗贯中肯定是进行过修改增删的。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描写,基于作家“尊刘贬曹”的思想,他已变成了一个奸诈、狡猾、阴险的恶势力的代表。对于历史上曹操身上的某些优秀之处,像曹操在北方实行的屯田制,规定民间的斌税政策,都轻描淡写地代过。却运笔细腻地描述征张绣时,他下今不许马踏青苗,反而自己的马惊踏坏了大片麦田。曹操假意欲拔剑自刎,被众将救住,割发以代。这个故事不仅不是赞美曹操,而是描写了他虚情假意的狡猾。可见作家的选材是有其鲜明立场的。
作家为了表现曹操的奸诈、凶狠性格,竟不惜编造某些情节,为塑造人物服务。像写曹操的杀人,有的是既无任何理由,也无历史根据。书中写得十分热闹,已为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无所不知的杀其父结义兄弟吕伯奢一家;杀主粮官王(上后下土)的故事。前者仅是出于疑心而将其家人杀了十数口,而离去时路遇沽酒而归的吕伯奢,明知错却仍杀之。连同行的陈宫都不能容忍地说:“知而故杀,大不义也!”以致于陈宫最后离曹操而去。杀王(上后下土)只是军中粮食不足,借头欺编众军士,以稳定军心。但这两个故事在史书上均无记载,其情节都是作家编造的。张国光等校订整理的《文史时照插图本〈三国演义〉》“故事梗概”(该书对史料与小说故事进行过详细核对)中,在谈到“操军乏粮之事”时说:“则传有之,灭杀王(上后下土)以借头之举,则不载。”有曹军缺粮之事,而无借头之举。关于曹操过中牟,为县令所获及杀故人吕伯奢之事,《三国志》中的记载仅是:“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或有识之,为请得解。”《魏书》则与此大同小异。(13)可见这些故事都是作家为了表现人物,刻画曹操的性格而加工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