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今朝论史 >

契丹的兴起与石敬瑭的“儿皇帝”,最可惜的那“燕云十六州”啊(3)

契丹境内,部落繁多,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很不一致。阿保机时,虽在现在的内蒙古东部,建立了一些城邑,利用汉人的劳动力,发展了一点农业,主要还是以畜牧为生。

阿保机灭掉渤海,才得到一批城镇,然其发达的程度,绝非燕云可比。十六州是封建经济高度发达的汉人聚居的地区,它的归属,对契丹的发展,不会不发生重大的影响。

契丹得到了这片地区,首先碰到的问题是怎样来进行统治。

契丹贵族对汉人的政治和文化,向来十分爱慕。韩延徽逃而复归,仍受重用,还可以说是开国之初人才缺乏的原因。

石晋时,契丹朝廷中已经有了不少汉人,可是耶律德光对于一些优秀人士,仍然曲加优容。有一个张砺,后唐末兵败被契丹俘获,耶律德光见他颇有文采,用为翰林学士。后来他私自逃走,被契丹人捉回。耶律德光问他为什么要逃,他说饮食起居太不习惯。

耶律德光就责骂通事(翻译)高彦英道:“我时常嘱咐你优待此人,为什么不加注意?他若走了,哪里再找得到这样的人才?"于是他把高彦英打了一顿,对张砺反而赔礼谢罪,更加重用。

契丹太宗耶律德光的做法说明什么问题呢?从本质上看,无非是依靠汉族士大夫来统治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但是汉人的政治和文化在当时是先进的,契丹贵族用“汉法”是开明的、进步的政策。

当然,并不是所有契丹贵族都赞成这种做法,耶律德光本人有时也会背离他自己执行的政策,我们看石晋末年德光入汴时的作为就可以知道。

然而,通过辽朝一代的历史来看,用“汉法”毕竟是主流。

对于广大汉族人民,契丹政府也模仿中原国家的统治办法,这叫做“以汉制待汉人"。这是契丹政府办事的原则。

契丹政府把幽州升为南京,组织一个“南面朝官”的系统,使它和负责契丹族和其他北方各族军政的“北面朝官”同时并存。

这两套官制以后逐渐完备起来,各设枢密院,分别设置宰相、枢密使等官。

这套分治的方式,完全是为了适应不同的经济生活、生产方式而制定的。

十六州的封建经济既然基本上没有受到破坏,这个地区显然是契丹全境最先进的部分。它的封建经济必然会对“头下军州”发生影响,使其逐渐向封建制转化。

那些保持一家一户小生产经营的奴隶,转化为农奴,本来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于是在契丹原有的一部分地区中,封建经济逐步发展起来。

这个原来以奴隶制占主导地位的国家,逐渐转化为以封建制占主导地位的王朝了。

汉人和汉语的影响也很快地增长起来。特别是上京、东京等地,汉人大量流进,在各族人民的交往中,汉语往往成为通用的语言。至于契丹族的上层人士受的教育,内容更主要是汉族文化。

这些变化在割让幽云以前就开始了,但割让幽云以后,无疑是发展得规模更大、速度更快了。会同元年(938),太宗耶律德光接受石晋使者所献十六州图籍,作出升幽州为南京、改革官制、宣布改元等决定,正是适应新形势的重大措施。

我们可以说:从这时候开始,中原王朝和契丹才真正形成新的南北朝局面。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与“读史”联袂打造的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五代史话》。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十多位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