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今朝论史 >

两个人扛一杆枪:清代火枪是如何演进的?(2)

中亚并不是赞巴拉克传播旅途的最后一站,赞巴拉克也不只是伊斯兰世界的专利。东方的卫拉特蒙古人与后继的准噶尔汗国,不仅从中亚的草原与绿洲掠走了人口与财宝,赞巴拉克也在这一过程中进入准噶尔汗国的军队中间。

准噶尔与赞巴拉克

卫拉特(瓦剌)蒙古人接触火器的历史中,中原为他们写下了第一页。15世纪初,卫拉特兴起于蒙古高原西部,向东争夺草原霸权,也向南同明朝爆发冲突。1449年土木堡之变,卫拉特人从明军手中缴获了大量火器,也催生出一个专有词汇:包沁(pochin),就是汉语“炮”组合蒙古语“chin”,意为“炮手”。

1454年,卫拉特首领也先杀北元脱脱不花篡位,自称“大元天圣大可汗”,引发蒙古贵族内乱,也先最终被杀,强盛一时的卫拉特蒙古陷入分裂。进入16世纪,卫拉特蒙古在东部的牧场被漠北蒙古占领,西部的牧地则被诸伊斯兰汗国蚕食,直至16世纪末17世纪初复兴。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卫拉特人进入中亚,他们或成为穆斯林贵族的雇佣兵,或抄掠穆斯林贵族领地,随之接触到火绳枪等火器。

两个人扛一杆枪:清代火枪是如何演进的?

发射中的舰炮式赞巴拉克。来源/网络

17世纪中,准噶尔部在卫拉特蒙古各部中脱颖而出,逐渐攫取到各部领袖地位,并同时开始千方百计搜罗、制造火器。准噶尔所能获得的火器来源,首先来自于对中亚的掠夺与征服,其次来自于从沙俄处的火器走私与缴获,最后则是从清朝地方叛乱中或走私获得。后两者相对于前者只能说是锦上添花,并不能足以支持起整个准噶尔军队的火器供给,中亚才是准噶尔火器最为主要的来源,赞巴拉克也在这一时期进入准噶尔军中。准噶尔军队在火器应用上受中亚穆斯林影响颇深。

准噶尔贵族“使回回教火器,教战,先鸟炮,次射,次击刺。令甲士持鸟炮、短枪,腰弓矢、佩刀,橐驼驮大炮。”准军士兵们接敌时先是用火器射击,随后万箭齐发,最后短兵相接,与同时期的中亚军队别无二致。而“橐驼驮大炮”就是对准军装备的赞巴拉克最为直白的描述。

赞巴拉克、大鸟枪与抬枪

1678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从五世达赖喇嘛处受领“博硕克图汗”称号,宣布称汗,准噶尔汗国就此正式形成。噶尔丹称汗后一方面对外扩张,将势力拓展到巴尔喀什湖以南地区,另一方面暗杀侄子索诺木阿拉布坦,巩固统治。噶尔丹暗杀侄子的行为并没有稳固他的汗位,反而促使另一个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自立,噶尔丹实力大受损伤。为了弥补在西方的损失,噶尔丹向东方喀尔喀蒙古开刀,引发了长期的清准战争。

清朝与准噶尔之间的战争,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前后60余年,准军中使用的赞巴拉克给清军将领留下深刻的印象。雍正朝宁远大将军岳锺琪评价颇高,他认为赞巴拉克远胜于清军使用的子母炮。准军的赞巴拉克全重不过十四五斤,再加上使用骆驼承载,较之子母炮为轻便,机动性更好。清军的子母炮与赞巴拉克对射时,赞巴拉克射程更远,能够在更远处压制清军,迫使清军使用更大的火炮,这样机动性又败下阵来。

两个人扛一杆枪:清代火枪是如何演进的?

进入中亚的卫拉特人与他们的“好邻居”。图源/电影《哈萨克汗国》截图

认识到赞巴拉克的优越性后,清朝开始仿造赞巴拉特,初期试做一千五百把,重量不过十三四斤,射程可达四百余步,称为“大鸟枪”。试制成功后,清朝一方面扩大大鸟枪的产能,另一方面加紧部队的换装,大鸟枪在清军八旗、绿营中间广泛装备。这种大鸟枪,在形制上更加贴近于大型火绳枪式的赞巴拉克。

在装备清军的过程中,赞巴拉克虽然可以人为地扩大产能,但赞巴拉克的“伙伴”骆驼却无法这样做。准噶尔汗国地靠中亚,且骆驼本就是草原“五畜”之一,故而广泛使用骆驼承载赞巴拉克对于准噶尔而言,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但清朝毕竟不同于准噶尔,广大的疆域与多样的地貌,使得大鸟枪转向采用人畜力混合,即在行军过程中依靠畜力,在实战中或配用支架,或人力肩扛。抬枪的名字虽然没有正式出现,但抬枪已经实质上出现在了清军的战斗序列之中。

至于“抬枪”一词在清朝官方文件中广泛出现,则是在鸦片战争前后,而抬枪的顶峰时刻,则是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

镇压起义的首选

鸦片战争期间,耆英向道光皇帝上奏时,曾描述当时清军抬枪的基本构造与使用流程:在抬枪护木上凿出一个小孔,从中穿有皮带。在使用时,需要将抬枪放置在一人肩上,双手勒紧皮带稳定,另有射手操作瞄准击发,射程有三百余步。抬枪最多可以同时装五发子弹,可以填补在远程火炮轰击之后,单兵鸟枪开枪之前这一段距离内的火力输出。

两个人扛一杆枪:清代火枪是如何演进的?

清代子母炮

关键词:清代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