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今朝论史 >

两个人扛一杆枪:清代火枪是如何演进的?(3)

两次鸦片战争中,抬枪同清军整体的表现一样,都十分难堪。由于清朝各省制造火器自理且没有共同的标准,导致各省长官在制枪时根据自己好恶调整,使得抬枪制成之后长短不一,短的有五尺六寸,长的能达到一丈有余。各省自行制造火器的恶果之一,就是使得不同地区、同一地区不同批次生产的抬枪,在性能上总会有各种差异,难以稳定发挥,也难以统一制式。不止抬枪,火药也是如此,清军使用的火药品质粗糙,颗粒大小不一,而且发射后会留下臭味,甚至有炸死使用者的风险。

虽然抬枪在同英国人、法国人的对抗中,表现总是令人难堪,但抬枪凭借其射程远于鸟枪,重量低于大炮,还是在清军装备序列中占有一席之地。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与苛政统治,清朝内部的阶级矛盾不断升温,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至太平天国运动达到高峰。清末的农民起义军经常在山陵地区同清军周旋,在这种作战条件下,清军如果依靠火炮提供火力压制,时常面临机动性不足乃至寸步难行的局面。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政府下令地方督抚招募、编练团练、勇营,抬枪的制造难度相较于火炮更低,使用难度也低于火炮,故而被各省广泛制造、装备。

面对清军广泛装备抬枪的局面,太平军也有样学样,一方面缴获,一方面自行制造,也在军队中装备了一批洋枪,形成了双方抬枪对轰的局面。在西方后膛步枪进入中国后,清军、太平军双方都开始换装。太平军在取得后膛枪后,逐渐取代了缴获与自造的鸟枪、抬枪,配合西方火炮使用。而清军不仅换装新枪新炮,更是以后膛枪的结构改造抬枪,出现了后装抬枪,至甲午战争前后,甚至出现栓动步枪式的抬枪。但抬枪毕竟落后于时代,强行为其续命也是徒劳无功的行为,袁世凯编练北洋新军后,抬枪也就逐渐退出了清军的战斗序列。

两个人扛一杆枪:清代火枪是如何演进的?

清朝灭亡后,抬枪还在发挥余热。来源/网络

但抬枪并没有从中国大地上消失。相较于栓动步枪,抬枪制造简单,不需要配置有现代化的生产设施,所以在地方武装的手中还偶有出现。抗日战争时期也有部分地区的游击队与民兵,自己制造一定数量的抬枪,作为火力补充,抗战胜利后,抬枪也完成了自己的谢幕演出,存留在历史的记忆与遗留之中。

参考资料:

张建:《火器与清朝内亚边疆之形成》,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杨莉:《清前期新疆准噶尔蒙古军事文化研究》,新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年。

牛俊法:《论近代清军的装备与战术》,《史学月刊》1985年第6期,65-71页。

吕小鲜:《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英两军的武器和作战效能》,《历史档案》1988年第3期,第86-94页。

茅海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的装备与训练》,《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4期,第14-30页。

邱捷:《清朝前中期的民间火器》,《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2期,第164-172页。

关键词:清代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