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一阵凿木头的声音传入了士子的耳朵,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顺着声音走去,看到了一位约莫耳顺之年的男子在刻木版。“想必这就是朱仙镇木版年画了吧!”士子平日里就喜欢了解些各地手工艺品,这回见到了早有耳闻的木版年画,颇有兴致,便买了几张装入衣袋,欲带回去收藏。
翌日,士子离开了朱仙镇,前往开封城,那位久未谋面的旧友早就在城门口等着他了!士子开心地一路小跑,走近时细看却发现,不对呀!怎么会这样?竟会有此等巧合?原来,两位好友虽久未谋面,却非常默契地买了顶一模一样的帽子。两人四目相对,先是一怔,后逐渐喜笑颜开,好不快活地进城去了。
走向没落
几番起落,朱仙镇终究在时代的滚滚浪潮中走向了沉默。
清代时,黄河曾多次决口冲入朱仙镇,商人们便多次捐款重建了各会馆。雍正元年,黄河于夏秋时节决口,由贾鲁河南下过朱仙镇,“朱仙镇人烟稠密,河身浅狭,遂致漫溢,镇上房屋多被惨毁”。此次水灾损毁了很多刚刚修建完工不久的会馆建筑,山西和陕西的商人们为此捐资,重修会馆,并且新建了牌楼。后来,乾隆二十六年,贾鲁河又因黄河决口而发大水,朱仙镇再次受到破坏。不久后,山西和陕西的商人们又对会馆进行了重修,且此次参与集资的商人商号数量逾千家。这两次修缮工程共消耗了123000两银子,彼时的朱仙镇商业规模之大、商贾实力之强,都堪称最盛。
然而,后来当朱仙镇再次遭到水灾后,山西和陕西的商人们再无捐资、当地的商人们也再无参与。道光二十三年,朱仙镇再遭水灾,河水带来的泥沙有七八尺深,此次灾后被破坏的会馆建筑等却并没有得到修缮,想必其商业已经走向了衰颓,商人们的实力也大不如前了。接着,光绪十三年时,黄河又决口了,且带来了大量泥沙。贾鲁河的河道且不说通航速度如何,因其河道淤浅,连航行都十分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