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揭秘:丁玲晚年与沈醉的一段不平常的交往(2)

丁玲在《南京囚居回忆》一文中对被捕的经过作了如下详实的记述:

“突然听到楼梯上响着杂乱的步履声,我立刻意识到:不好了!门‘砰’地一声被推开了,三个陌生人同时挤了进来,我明白了,潘梓年也明白了。我们都静静地不说话。”

过了一会,丁玲猛然见到了冯达。

“他一看见我和潘梓年,猛地一惊,然后就低下了头,好像不认识我,也不认识潘梓年,他木然地、无神地往床头一坐,我立刻就站起来走到立柜边去了。我瞪着他,他呆若木鸡。我心里想,难道是他出卖了我们?!”

接着,丁玲和潘梓年被带走了。第二天,丁玲便和冯达一起,被押上了火车,前往南京,开始了她的一段特殊生活——“三年囚居”生涯。也就是这三年囚居,给她后来的一生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和痛苦。

周恩来和丁玲

周恩来和丁玲

五十年后,丁玲和沈醉这对“冤家”又聚到了一起,只是由敌变成了友

1983年霜秋,北京西郊漫山遍野的黄栌树,展桠舒枝,迎风饮露,叶焕丹红,如火似锦。

此时,北京太平桥大街全国政协礼堂的一个会议室气氛热烈,文化组的政协委员们在学习讨论《邓小平文选》。这次学习编组,也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丁玲与她五十年前的死对头沈醉安排在同一个组,并由丁玲担任组长,所以在这次学习中,这对昔日的“冤家”相遇、相识了,以至发展到后来的书信交往。

为了引导学习,在小组讨论时,丁玲第一个发言。她思路开阔,很健谈。丁玲联系自己的身世经历,来论证三中全会方针政策的正确和伟大。她动情地说:“要不是三中全会,要不是邓小平、胡耀邦出来主持工作,大胆地拨乱反正,我们可能要右派到底,这辈子没有出头之日,没有申冤的机会,所以,我感谢党,感谢三中全会的英明决策。”最后,她颇有感触地说:“我最近看了一本书,是沈醉写的《我这三十年》。这本书写得好,写得很真实。”

关键词:丁玲,沈醉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