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蒋介石派出的接受东北大员:实用政治失败 预测未来成功(8)

在1946年3月7日的日记中,张嘉璈即抄录了一份美国外长致苏联政府的电文:一、2月9日致文,迄未准复。但据中国复文,苏政府认日本在东北曾供应日军之企业为苏军战利品,美政府对此见解,不能同意。二、日本所有在外之资产,应属赔偿范围,并应由各战胜国共同解决。三、如苏联及中国政府将来订立协定,带有独占性质,不予别国以参加机会,则美政府即将认为与门户开放原则相抵触,不能承认。……

同样的电文,美国政府在3月13日又一次转给苏联。显然,“美国的目的是防止苏联独占东北”。

应该说,这一美国的施压对于苏联来说,并非全然没有作用,这一点张嘉璈的日记中也有记载。譬如,苏联经济顾问多次催促张家璈返回长春,希望早日签订经济合作协定,为的就是迫于国际压力,希望早早解决问题,以免夜长梦多。

但不得不说,美国的介入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首先,它使国民党形成“主张对苏采取强硬态度者,觉得吾可藉美国助力以抗苏联”。

从当时的舆论环境看,对于接收东北,国民党内形成了强硬派和温和派。特别是,雅尔塔密约全文正式公布,国内对大国外交牺牲中国利益的行径强烈不满,“一般人民睹此协议,必大起愤懑无疑”,这样国民党强硬派“颇思利用群众此种心理以打击中共并推翻党派之妥协”。这也要求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央政府不得不据此制定相应策略,而美国的支持毫无疑问会提升强硬派的气焰。

这一情况下,直接导致在东北交涉问题上,更加注重务实策略的温和派难以发挥作用。因此,张嘉璈的实用政治诉求不但得不到发挥,反而显得政治不正确了,最终注定其不能完成接收东北的使命。

难怪,在1946年3月1日的日记中,张嘉璈感慨道:于是东北问题,自中苏纠缠,美国空言仗义,……不特不能帮助解决,且增加弱国之进退两难。东北本案,益趋黑暗矣。

关键词:解放战争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