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略善政的鲁王刘兴
刘兴,汉光武帝刘秀的侄子,刘秀长兄刘演之次子,过继给刘秀次兄刘仲为子。《后汉书列传宗室四王三侯列传》载:“北海靖王兴,建武二年封为鲁王,嗣光武兄仲。”建武二年(26年),刘兴被封为鲁王。“兴其岁试守缑氏令。为人有明略,善听讼,甚得名称。迁弘农太守,亦有善政。视事四年,上疏乞骸骨,征还京师,奉朝请。二十七年,始就国。明年,以鲁国益东海,故徙兴为北海王。”刘兴当年试任缑氏县令时,为人明智有方略,长于听理诉讼,甚得好名声。后迁升为弘农太守,也很有政绩。任职四年,上疏请求退职,被召回京师,封予奉朝请的闲职。建武二十七年(51),到鲁国就任鲁王。第二年,因鲁国并入东海国,徙封为北海王。“显宗器重兴,每有异政,辄乘驿问焉。”汉显宗刘庄非常器重刘兴,每当遇到大的政事,常传递文书向刘兴请教。刘兴在北海王任上三十九年去世,死后儿子敬王刘睦继嗣。
从建武二年(26年)至建武二十七年(51年)的26年间,刘兴在试任缑氏县令和弘农太守时显示出其审断案件、治国理政方面的不凡才能,其爵位有降有升。建武十三年(37年)二月,从鲁王降为鲁公。(“降赵王良为赵公,太原王章为齐公,鲁王兴为鲁公。”《后汉书本纪汉武帝纪下》),建武十九年(43年)闰四月,又从鲁公晋升鲁王。(“进赵、齐、鲁三国公爵为王。”《后汉书本纪汉武帝纪下》)。
刘兴赴国就任一年后,鲁国为何又隶属东海国管理呢?是鲁王刘兴有什么过错吗?我们可在《后汉书列传光武十王列传》中有关东海恭王刘强的一段记载中找到答案:“十九年,封为东海王,二十八年就国。帝以强废不以过,去就有礼,故优以大封,兼食鲁郡,合二十九县。赐虎贲旄头,宫殿设钟虡之县,拟于乘舆。强临之国,数上书让还东海,又因皇太子固辞。帝不许,深嘉叹之,以强章宣示公卿。初,鲁恭王好宫室,起灵光殿,甚壮丽,是时犹存,故诏强都鲁。”刘强因母亲郭后被废主动辞去太子位后,于建武十九年(44年)被封为东海王,建武二十八年(53年)到东海国就封。皇帝认为刘强被废太子不是因为本身有过失,而且去就有礼,所以优待大封他,兼食邑鲁郡,共有二十九县。并赐给虎贲旄头,宫殿中设有钟鼓之悬,还有乘舆。刘强几次上书让还东海国,又托皇太子坚决辞让。皇帝不允,深深地嘉许叹息,把刘强的奏章拿给公卿们看。因当时鲁恭王所建造的灵光殿还存在,且十分壮丽,所以皇上下诏让刘强以鲁为国都,于是东海国国都由郯县迁往鲁郡鲁县。可见,鲁国改郡是为了褒奖刘强让贤而实施的优待之举,和鲁王刘兴个人功过并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