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蒋介石派出的接受东北大员:实用政治失败 预测未来成功(4)

10月13日,当熊式辉、张嘉璈和蒋经国(时为外交部东北外交特派员)、董彦平(时为东北行营副参谋长)访马林诺夫斯基元帅苏军司令部、作第一次会谈,提出“国民政府将由海上船运军队到东北接防,拟在大连、营口、安东、葫芦岛登陆,请其协助”,并“拟准备空运少量部队至沈阳、长春各地,须在各地设航空站,亦请其协助”等要求,即碰到“钉子”。

马林诺夫斯基答复,国民政府军队登陆地点,除去大连(苏联以1945年8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条约》大连属于自由商港为由拒绝军队登陆),11月初可在葫芦岛、营口登陆。可当国民政府通过美国运兵船运送军队于10月底驶抵葫芦岛时,苏军却明确告诉蒋经国:“营口发现有大批第八路军,苏军营口军队不多,无法抵抗,无法保证登陆安全。”在张嘉璈看来,苏军此举是“有意纵容八路军阻碍中央军登陆”、“无异使中央军并此两地亦无法登陆”。

张嘉璈日记中就记载,“10月27、28两日,中央有运载兵员之运输舰开抵葫芦岛。岸上有匪军射击,兵员未能登陆。运输舰退回待命”。

同在蒋介石最为关心的运送军队上,张嘉璈日记多次记载苏军在空运和铁路运送上,亦多对他们“阳奉阴违”。

苏军提出,“中央军尽可空运来东北,……唯要求在苏军撤退前三天降落。至于地面上一切工作,可由苏军空运航空站员负责,即借用美国飞机运输亦不反对,但美方空运人员不能在地面工作”,而且将满洲里至绥芬河之铁路由标准轨改成苏联铁路之宽轨。张嘉璈感叹道,“如是,国军即便到达哈尔滨,如何能得到车辆向东西方运输军队。”不运输军队,何来接收之象征?

除了军事上之外,在张嘉璈主要负责交涉的经济合作方面,中苏之间亦是多有分歧。

关键词:解放战争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