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战史风云 >

揭秘,中日甲午战争清军为何败的如此彻底?(12)

勇营制也不利于高级指挥员的培养养成。勇营制下各统领辖军不等,如果以一般情况下的8,9个营计,则相当于师的编制,如果以淮军最大的一支盛军为例,多达16个营的兵力,已经相当军的编制。从营到师、军这么大的跨度,中间竟然没有一个衔接的层次,使得各军的统领只能从营官中选拔,导致了很多统领实际上是以一个营长的历练在承担方面指挥的职责。

众所周知,作为战术分队的营和战役兵团的师军,对其指挥员的能力要求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营长只需要在很小的战术范围内考虑问题,但是师以上指挥员则必须能够控制整个战局。没有几个人不经层层磨练,天生就具备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才能。

甲午战争中,淮军的主要统领如叶志超、卫汝贵、刘盛休等人都是从营官的位置一跃而上的,事实证明,他们都不具备担任高级指挥员的能力。整个战争中,淮军诸统领,除了聂士成之外,大多表现得庸懦无能,与勇营制这种编制编成是有着莫大关系的。

六、紊乱无力的后勤保障

落后、混乱、拖沓的后勤保障经常使前线清军处于给养军械供应不足的窘境,有时甚至到了缺衣少食、枪炮俱无的地步,严重影响了清军的战斗力和作战表现。

据甲午战争研究委员会委员陈午所著《沉没的甲午》一书的分析研究,平壤之战,叶志超之所以在战况尚可的情况下弃城逃跑,清军由于后勤不济,弹药、粮食已不足以支持坚守数天的用度,的确是重要原因,不完全是因为叶志超胆小庸懦。

宋庆率军增援金州的过程中,由于粮秣转运不及,士兵们只能每日背着饭锅,到附近农村搜集粮食,以得一饭之饱,一军主帅宋庆也吃不到象样的东西。反攻海城之战中,清军调配不到攻城大炮,直接导致了四次反攻海城劳而无功。

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