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近代化的日军后,清军没有排这个建制的缺陷就造成了严重的问题。在整个甲午战争中,清军在战斗队形上要么就是蜂拥猬集,造成无谓的伤亡,要么是就是散开之后,士兵没有军官的指挥,无论是战斗意志还是战斗动作都上不来,“遇敌即逃,遇敌即溃”,小部队的运用根本无从谈起。
在中高级指挥控制上,勇营制层级过少,跨度过大,导致不少统领需要指挥数量过多的营作战,超出了他们的调度能力,造成了严重的问题。即便是现代化军队,有先进发达的指挥通信和完备成熟的参谋机构作辅助支撑,一个指挥官直接指挥的作战单元也不会超过5个,而勇营制中各军统领领军多在这个数目之上。
在甲午战争中,面对师团编制、多路分进的日军,清军将领普遍难以驾驭调度为数众多的作战单元,筹划指挥纰漏失误频出。如盖平、牛庄、田庄台等战斗,清军频频被日军攻破侧翼或被包抄。这种编制编成本身也不利于清军集中兵力进行大兵团作战。
大规模战事,出兵动辄数万,达数十以至上百个营。如此庞大的兵力不是某一个统领出动得了的,必须出动数军联合作战。此时受命节制诸军的统领却无法指挥他部,原因一在于上文提到的清军顾全大局,服从指挥的意识本来就很差;二在于平时各统领不相隶属,地位相近,一时难以磨合,结果往往在亟需集中统一行动的战场上形成有将无帅,各行其是的局面。
直隶提督叶志超在平壤担任前敌指挥官时,根本无法指挥左宝贵、马玉昆、卫汝贵率领的其它部队,遇事只能会商而已。接替叶志超担任前敌指挥的宋庆遭遇的问题更加严重。因为他本身不属于淮军嫡系,淮军诸将自然更加不听调遣。所以他名为“诸军总统”,但实际上能调遣只有直属他的9个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