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佛像艺术从贵霜走向敦煌、当苏格拉底、释迦牟尼和中国的圣人孔子这三位智者及其背后所代表的文明在敦煌相遇,首先进行的就是一场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原始佛教或者说小乘佛教注重苦修度己,这和儒家思想主张的克己、修身相一致;后期的大乘佛教注重度人,这又和中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大夫精神相对应。
佛教主张慈悲,这和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爱相一致。
当思想上的沟通对话达成一致,就为文明的对接扫清了障碍,剩下的就是艺术形式上的具体表现了。
早期的雕像艺术,尤其是印度早期的菩萨雕像,包括古希腊的早期雕塑多偏重于鬼神,相貌奇特,甚至带着胡须,这在莫高窟早期洞窟中都有所表现。
这显然不符合东方的审美观!
儒家主张温、良、恭、谦、让。子不语:怪、力、乱、神!
因此,进入中国后的佛像逐渐要适应东方的审美需求。尤其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女性通常会被建构为温良贤惠、心地善良的形象。这些“专属”女性的人格特质,与佛教中有关观音菩萨的描绘都很接近——这也就从另一个角度促使了中国的审美会把菩萨的形象想象为一个温柔善良的女性形象。尤其到了大唐中期,武则天以女性之身君临天下,女性的温良、佛的慈悲就完美地融合在一尊塑像上。
莫高窟96号窟的“九层楼”,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形象。窟内弥勒大佛又称“北大像”,建造于武则天登基那年。据敦煌遗书《莫高窟记》:
延载二年(695),禅师灵隐共居士阴祖等造北大像,高一百四十尺。
大佛为石胎泥塑,两腿下垂呈倚坐之势,双目俯视,一手上扬,一手平伸,体形饱满圆润,气度庄重神圣。众生自窟底抬头仰望,在崇高庄严的宗教氛围中,更觉佛像的至高无上和无尽含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