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风流人物 >

徐光启:中西交流第一人,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与他相关(2)

认识了利玛窦之后,徐光启意识到这个人可以帮助自己,不仅可以解决精神上的信仰问题,能更学到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明朝中晚期,包括上海在内的我国沿海一带,倭患猖獗,加上水灾等自然灾害频发,令老百姓苦不堪言。徐光启饱读圣贤书,胸怀天下,他原本希望当官为政,从政策上给百姓以实惠,休养生息,救民于水火。而认识了利玛窦之后,他意识到科学技术也是一条可以发展之路,学习西方经世致用的科学和思维方式,也可以拯救自己的国家。

于是,考中进士之后两年,徐光启的生活稍安,就和利玛窦开始合作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一书。在此之前,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几何”,还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几何”,从徐光启开始,“几何”才被当成一个数学的专业名词来使用。

不仅是“几何”,现在我们所用的“点”“线”“面”“角”等,都是在这次翻译中确定下来的。在此之前,我国虽也有《九章算术》等数学典籍,但并没有完善的学术系统,更缺少专业的数学术语。徐光启所做的相当于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完全可称之为我国数学学科真正的奠基者。

万历三十五年,徐父在北京去世,徐光启按大明律回乡丁忧守制。在此期间,他没有像一般人守孝那样只闭门读书。他一边编纂整理数学文献,完成了《测量异同》与《勾股义》等书;一边积极的做了另一件事:培育番薯,并写出了《甘薯疏》《芜菁疏》《种棉花法》和《代园种竹图说》等文献。

明朝早期,我国人口在五千万左右,而到了明朝中晚期,虽然灾害频仍、天灾人祸不断,人口却激增到了一亿五千万左右,正是因为玉米、番薯等的大面积种植,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而徐光启又正是那个“第一个吃番薯的人”。

关键词:徐光启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