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风流人物 >

徐光启:中西交流第一人,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与他相关(5)

在那之前的万历四十四年,即公元1616年,是满清的“天命”元年。同一年,大明的礼部官员们却在上疏,请求查办外国传教士,而徐光启的许多著作都是在传教士的帮助下完成的,为此,徐光启上疏为传教士辩护,并被获准复职。

但对于徐光启的上疏,万历皇帝只是回复“知道了”,这种和稀泥式的做法,并不能解决问题,不久徐光启再次辞归。

三年之后,萨尔浒战败,徐光启上疏请求练兵,并提出为部队配备先进的火器,但因军费问题,这个建议迟迟没有下文。后来,徐光启自掏腰包从澳门购买了大炮,却又被告发私办军火。

女真人来争夺“天命”了,大明却还在内讧。

天启年间,辽东防务吃紧,一直追随徐光启的学生孙元化受到朝廷重用,兵部尚书孙承宗用他筑台制炮,协助袁崇焕守宁远城。此时,徐光启的红衣大炮才被派上用场,并于天启六年在宁远大捷中击中了努尔哈赤,致使后者身受重伤,七个月后不治而亡。

但是,后来因为阉党作乱,袁崇焕和孙元化先后被罢官,心灰意冷的徐光启也跟着退隐,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修订《农政全书》上。

到崇祯即位,阉党除,徐光启回京复职。但此后,东林党派兴起,大明仍是内斗不断,崇祯五年,爱徒孙元化在一场冤案中被杀,徐光启有心相救,却无力回天。次年,他也在忧愤中去世。

至此,西方军事派彻底淡出大明军队,军中再无善于制造、使用西洋炮火的专家。这不仅直接导致了大明军队的节节败退,更使后来的满清小觑了西洋火器的威力,导致整个有清一朝火器发展缓慢,为清末的军事落后埋下了伏笔。

纵观徐光启的一生,其实是充满悲情的,他年过不惑才中进士,半生官场起起落落,很多主张都没能实施;他推广番薯、水稻,养活了很多人,翻译《几何原本》为我国数学打下基础,却没人重视;他晚年呕心沥血编纂的《农政全书》和《崇祯历书》,自己却都没能看到其面市刊印;他研习西洋火器,希望能造炮保国,而曾被他寄予厚望的炮兵部队,后来却成为满清攻克大明的利器;他后来位至次辅,却保不住爱徒的性命。

关键词:徐光启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