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即地瓜,十六世纪由西班牙人从美洲引种到菲律宾,后经台湾传入福建等地。但是当时人们认为番薯是热带植物,不可能在长江流域一带种植,更不可能在北方存活。
徐光启在家丁忧的三年,不停的请人从福建带番薯回上海,进行试种。刚开始,番薯种块不是霉烂,就是冻僵,偶尔有保存好的,却没等春天已经发芽,错过了种植季节。
然而,徐光启并不认输,他不停的想办法,通过反复的实验和方法改进,终于将番薯种植成功,并总结出了“传种”、“种候”、“土宜”、“耕治”、“种栽”、“壅节”、“移插”、“剪藤”、“收采”、“制造”、“功用”、“救荒”等一整套做法,称之为“松江法”,并创造性的想出了现在仍在被广泛使用的地窖储藏法。这些方法,不仅使得番薯在上海地区种植成功,并顺利的推进到了山东、河北,甚至东北等地。
而在番薯种植技术往高纬度地区推移的同时,它的品质和口感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在干旱地区的味道比南方多雨地区更好,对此,徐光启曾不无得意的说:“庶几哉,橘逾淮,弗为枳矣。”
这正是因为此事的成功,让徐光启信心倍增,让他更加意识到,传统的东西未必都是对的,要想改变大家的认知,就要让人们看到创新改变的结果。
几年后,徐光启因与朝中一些大臣意见不合,便辞职去了天津。他在天津南郊开垦了大片的盐碱荒地,用来种植水稻,通过改进水利灌溉和造肥施肥技术,最终让江南的水稻在天津落地生根,解决了旱地种植水稻的难题。
不仅实践,他还不停的将自己的经验学术话,写出了《宜垦令》《农书草稿》《北耕录》等。
万历三十八年,因为钦天监推算日食不准,徐光启又开始研究天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