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当政期间(1860年~1908年),虽然后期"还政",但是大多数时间里她仍是决策的核心人物。在其执政时期,面临内忧外患,她实现了君臣和衷共济。洋务运动中,朝廷励精图治,虚怀纳谏,整顿纲纪。尤为甚者,她果断改变大清的规矩,大规模启用汉臣,从而创造中兴局面。没有慈禧,就没有洋务运动。而洋务运动为中国现代化的起始,当成定论。
慈禧对汉臣的倚重,当首推曾国藩和李鸿章。尤其后者"坐镇北洋,遥执朝政,凡内政外交,枢府常倚为主,在汉臣中权势为最巨"。他们二人去世相隔近30年,慈禧在他们去世后均表达了万分的痛惜。比如,李鸿章因为和列强周旋(主要是和沙俄谈判收复东北)时累死,尚在回銮途中的慈禧太后"为之流涕","震悼失次"。对于多年前去世的曾国藩,在她与曾国藩子曾纪泽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她的心理:她说"也是国家运气不好,曾国藩就去世了。现在各处大臣,总是瞻徇的多"。当曾纪泽说"李鸿章、沈葆桢,丁宝桢,左宗棠均忠贞之臣"时,慈禧说道"他们都是好的,但都是老班子,新的都赶不上"。既表达了她的惋惜又表达了她的用人之道--一种放眼长远的战略。
于内政方面,慈禧一直被当成守旧派的总后台。其实,她是一个在各种政治势力之间回旋纵横的政治家,而不是简单的用一种标签就可以定性的人物。她一直支持洋务派,但是又经常遭到清流派和顽固派的抵制。为了教训这两个在朝廷中重要的派系,她采取了相当策略的手段。比如,1866年洋务派拟设天文算学馆的议案一出,马上遭到文渊阁大学士倭仁的反对。他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以中国之大,"不患无才","何必师事洋人"。慈禧见倭仁如此顽固,即令他从全国范围保举数员精通自然科学的中国教师,另行设馆授徒,与洋教习比试一下。倭仁经过一段时间,一个胜任的人也找不到,最后说"奴才并无精于天文、算学之人,不敢妄保"。不过,倭仁心中还是不服的。慈禧便安排他去总理衙门上班,要他知道和洋人打交道的难处。为了避免和洋人接触,倭仁在上班的第一天就故意从马上摔下来而请长假,当朝廷免除了他的职务后,他就"豁然痊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