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揭秘1898年张之洞为进军机的一系列运作(5)

上层的心思

军机处、内阁、总理衙门等中枢部门中,大臣不是碌碌无为,就是权争剧烈,根本无法应对日益复杂的外交内政局面。剩下的也只有张之洞、刘坤一等少数地方干部。

史学家邓之诚在收录蔡金台的信后,点评说:“张之洞戊戌春间由徐桐专折奏保,命来京陛见,后由刘学询画策,因王之春、连文冲以通于荣禄,谋入军机,事为翁同龢所阻。即荣所谓常熟一掌遮天是也。荣、翁之不相能,翁之逐,荣与有力。于此征之益信。”

这段按语,比诸蔡金台的信,揭示了更多的高层权力斗争,涉及了荣禄、徐桐、翁同龢等重量级人物。孜孜以求进步的张之洞,虽然远在武昌,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踩进了北京的旋涡之中。

建议中央起用张之洞的,是同治皇帝的师傅、主管中央组织工作(“吏部”)的大学士徐桐。这位79岁的老干部,在光绪皇帝电召张之洞进京前4天(4月19日),向中央提交了一份报告,在分析了“俄、德两国日益恣横”、“英、法各国群起效尤,或相争竞,皆为我切肤之患”等大局后,提出“此正求贤共治之秋,而并非万无可为之日也。”

在这份报告中,徐桐建议将张召到北京咨询,并对张之洞“洞悉洋情”、“折冲御侮”的能力大为赞赏,徐桐掌管组织部门,其用意十分明显。

徐桐举荐张之洞的背后,有着两股大的推力。

一是内忧外患激烈。此时,李鸿章早已靠边站,掌舵的恭亲王奕病重,军机处、内阁、总理衙门等中枢部门中,大臣不是碌碌无为,就是权争剧烈,根本无法应对日益复杂的外交内政局面。剩下的也只有张之洞、刘坤一等少数地方干部,堪称既有大局观,又有丰富的政治经验。

二是后来名列“戊戌六君子”的

关键词:张之洞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