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人物志 > 正文

叶永烈为钱学森“亩产万斤”翻案客观吗(6)

叶永烈观点三:把钱学森夸大为“大跃进”的推手,显然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叶先生的这种表述,恐怕很少有人能表示不同意。尤其说钱学森是“亩产万斤”浮夸风的“元凶”,我虽不知这种说法的出处,但我完全同意叶先生的痛斥。不过,这个评价不能回答一个更加务实的问题,钱学森和当年的浮夸风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特别是毛泽东说“上了科学家的当”,叶文没有揭示它的内幕真相。其实这个历史悬案更加重要。

从叶文我们知道,毛泽东是看过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上的这篇文章的。叶文详细介绍了走访李锐的情况。李锐回忆两次和毛泽东的谈话,都说到毛泽东说“看了大科学家钱学森的文章,才相信亩产万斤的”。但是,叶先生述而不评,强调李锐的说法是孤证,不予采信。在第三点客观评价中避而不谈对这个至关重要的历史细节的判断,代之以推手、“元凶”的极端说法,这样否定批驳当然容易得多了。

这里还要提醒叶先生,对证据的取舍最好采用一致的原则。因为如果说李锐的话是孤证,那么尹传红的话更是孤证,他甚至不是亲历者。以之为立论作文的基础,要冒极大的失真的风险。

当然,我们应该感谢叶先生,他原原本本地介绍了李锐的话和文字,给读者留下自行判断的空间。恕我直言,仅就叶文所披露的材料而言,我没有理由不相信李锐的话。我相信在当时的时空氛围中,钱学森的文章确实影响过毛泽东。但也不宜过度高估它的作用,至于上当云云,恐怕还得另说。

叶文为了论证钱学森的文章和高产卫星无关,除了把《粮食亩产量会有多少?》切割给《中国青年报》的编辑之外,对于其他三篇论高产的文章,与放“卫星”无关的理由是,它们都写在《人民日报》报道放“卫星”之前。这真是让人匪夷所思的逻辑。文章写在放“卫星”之后还可以说只是事后论证,写在放“卫星”之前,岂不真的是浮夸风的推手了吗?在另外一篇肯定是钱学森本人“捉刀”的《可以实现的理想》中,钱明明白白地说:“一亩稻、麦地的年产量就可以达到四万斤谷子!”正如当年的《人民日报》社论所言,“没有万斤的思想,就没有万斤的收获。”科学家想到了,“从衬衫左边的口袋里掏出计算尺一拉”,计算是无误的。这卫星能不上天吗?

关键词:钱学森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